通史历史著作导论
秦汉时期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言”的写作宗旨,开创了集传记、表、书、世家、列传于一书的传记通史体例。《史记》共130卷,52万多字,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刘彻,跨越3000多年。班固编纂《汉书》100卷,80万字,“翔实而详尽”,只记述西汉的历史事件,开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尚书》和《韩》两部著作各有所长,思想倾向不同,文笔各异,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继《史记》、《汉书》之后,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传记类史书,包括《三国志》、《后汉书》等名著。唐朝前一百年出版了八部史书(官训正史有:《晋书》、《梁书》、《陈数》、《周树》、《北齐书》、《隋书》;私编《南史》《北史》)。此后,传记类史书一代又一代地修改,其体例大致定型。编年体和其他类型的历史书也有所发展。荀悦撰写《汉纪》以编年体描述西汉历史,《后汉纪》等编年体随之产生。有纪传体国史《春秋十六国》,最早的地方志《杨桦国志》,还有各种与历史有关的著作,如《佛国志》、《高僧传》、《世说新语》、《颜家训》、《洛阳记》、《朱》等。根据隋书的说法?从汉代到隋代的史书多达数百种,反映了史学的宏大发展。
此时,文献整理工作已经开始。刘向、刘欣奉命校书,著有《别录》、《七略》,对历史文献学有重大贡献。唐初,他也重视文献整理工作,并修订了《隋书?《经籍志》在历史文献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先秦时期的史学相比,秦汉至初唐时期的史学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史学逐渐从从属地位独立出来。东汉以前的史籍很少,《别录》、《七律》分类中也没有史部。《汉书·文艺志》记载了《刘一略》和《春秋家》中的史书,并将史书附于经典之上。自东汉以来,史书大量涌现,史书种类增多,史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朝廷设立了史家和博物馆,史部也被列入目录,这些都表明史学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的历史著述有官有私有私,趋势是官修日盛行。
随着士绅地主势力的崛起和门阀制度的盛行,历史上的士绅烙印凸显,最显著的是谱牒作品和谱牒有了很大发展,包括谱牒、谱牒、宗谱、姓氏谱牒。东晋南朝士人擅谱牒,以贾、王为巨匠。同时,家族传记和官宦传记也反映了当时崇尚门第的社会习俗。
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记载各民族历史的官方传记外,还有记载各民族历史的专门书籍,民族问题也体现在史学中。
关于史学的评论,司马迁曾说《春秋》是“礼义之大集”,“取其善,弃其恶”,指出了史书的教育功能和政治意义。同时明确表示决心“继春秋”写史,表达了以史为己任的意识。班彪的《前史简评》是一篇史学专论。讲的是古史家和史记,重点讲的是司马迁和史记。既肯定二人有"好史之才",又指责二人"毁道",可见马与班史学思想的差异。班彪的思想被他的儿子班固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