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陀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打陀螺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陀螺,彝语又叫“得勒”、“荡冲”,相传起源于古代。起初,古人用棍棒打猎,发现棍棒无法远距离捕猎猎物。为了生存,猎人们“升级”了狩猎工具,将石头绑在柔软的藤蔓上,扔出去射杀远距离猎物。后来大家发现扔出去的石头容易碎,就用坚硬的木头疙瘩代替石头。于是,软藤和木疙瘩的“组合”创造了早期的陀螺。

从此,这项活动成为中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传统体育活动。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云南陀螺项目入选。

陀螺发源地介绍;

景谷是陀螺仪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陀螺仪活动最普及、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地区,被誉为“陀螺仪之乡”。景谷玩陀螺历史悠久。在景谷县益智乡汤芳村的后山,有一块石碑。相传这是古代部落首领李斯的墓。据民间传说,他是打陀螺的发明者和倡导者,被尊为“陀螺之神”。

在春节、元宵节、彝族的二月八日、火把节、泼水节等传统节日里,景谷人把玩陀螺作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乡镇、村庄和村民小组之间的陀螺比赛,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促进邻里和谐和民族团结。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打陀螺成为景谷特有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