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起源
1.广为流传的“纪念历史人物”的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根据吴筠的《齐忆》和宗敖的《荆楚纪年》。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等。
2.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百越人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见闻一多全集)。
3.据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一个邪恶的一天(见张的“端午节不是由于屈原”)。
4.据说端午节起源于夏季的至日(详见刘德谦的《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习俗有:
1,龙舟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2.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粟”、“筒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在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一般都是前一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饺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做的,竹叶在某些地区也有用,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态是三角形,一般以内瓤命名。糯米团子叫粽子,掺小豆的叫小豆团子,掺红枣的叫枣团子,统称糯米团子。枣子饺子谐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读书的孩子可以早点拿冠军。过去,进士们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早上会吃枣饺子。直到现在,一些家长不得不在中学和大学入学考试当天的早上为考生做枣子饺子。
3、佩戴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丝绸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条绳子,做成各种形状的细绳,小巧可爱,现已成为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年轻的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他们深深的爱意。
4.挂艾草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扫庭院,把菖蒲和艾条放在门眉里,挂在堂屋里。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有的习俗。
5、吊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6、挂钱包和插销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人以五彩帛缚臂,取名长命,一续生,一争兵,一争五色,一争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在中国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视为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孩子平安健康。
孟的《东京梦中国》第八卷记载:端午器物,百绳,艾蒿花,银样鼓,画得精美的扇子,香喷喷的糖果,小汤圆,白球。紫苏、菖蒲、木瓜都切碎,混合香和药,包在梅红盒子里。5月1日起,端午节前一天,卖桃、柳、向日葵、蒲叶、佛、道、艾草。第二天,家家户户在门口摆开,用五色水球和茶酒供养。他还把艾仁钉在门上,秀才们递给他一桌酒席。
陈元良《岁时注》引用《岁时杂记》说“端午以红白两色,以彩线穿之,使之成花状,或系或钉于门上,使之红白,亦称钱俶”而另一种“贻贝粉铃”:“第五日,贻贝粉放于帛中,以棉饰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这些随身包的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蚌粉、驱邪符、铜钱、驱虫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同样,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游荡百病:这种习俗盛行于贵州的端午节习俗中。
7.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死各种毒物。因此,在端午节期间,陕西人会将雄黄浸泡在酒中,并将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手腕和脚踝上。据说这种做法可以让蚊子、蛇、蝎子、蜈蚣、壁虎、蜘蛛远离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