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七年级历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要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不仅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逐渐将学习视为负担和苦差事。如果学生想摆脱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就需要教师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其次,在教学情境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必要在适当的情境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初中历史课,记忆大量史实,无非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知识编码和记忆策略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八年级上册1班,《南京条约》的内容就是记忆的重点。学习五开埠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教学生两种记忆方法。一种是前缀记忆:五开埠可记为“广厦福宁”;二是谐音记忆:五开埠记为“去广州不如去福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轻松达到目的。当学生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习负担,让记忆知识变得有趣时,就会主动去模仿,成为自己的方法,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第三,教师引导互动交流,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在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说话。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生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进行点评,要意识到这只是我们教学的成果之一,是课堂上生成的最好的资源。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控展会进度,环节紧凑。学生自学能学到什么,学生互帮互助能学到什么,这个就不用说了。所谓“说”,其实就是有效的指令和相机引导。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提问,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解放”学生,而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将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实现为“不教”而“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并以此为荣,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收获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