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我有一个同学是吉林人。他在武汉上学,寒假没回家住武汉。开学后,他见了我们,说武汉的贼冷,冻死我了。我一惊,问,不可能吧。你们那里冬天零下20度,武汉只有零度左右。怎么会比你的冷?这位同学说,吉林虽然气温低,但是干燥,室内有炕,出门有外套,基本不冷。武汉这么潮湿,冬天冷到刺骨,穿什么衣服都没用。从此我们知道武汉的冬天比东北的冬天更冷。哈哈的笑

记得我在武汉读大学的时候,冬天很冷,雪下得很大。学生们很乐意拍雪的照片。冰雪融化后,地面水坑里的水结冰,宿舍到饭堂的距离不到100米。洗好的饭碗里的水会结成冰块。室外水龙头用粗草绳把整个露在外面的水管包起来,否则水会冻住,流不出来。习惯了洗冷水澡,浴室里喷的自来水淋了头,冻得头皮发麻。那一年,我的耳朵、手、脚特别冻伤,脚也被鞋子磨破了。

年轻人穿薄衣服衬衫,不冷!

冷死了。作为北方人,本以为可以穿小棉袄,但是冻得腿发抖,只好穿上长大衣,棉袄,羽绒服,脖子上系上围巾,戴上耳罩,戴上帽子。

妈的,谁告诉我南方冬天很暖和?我在跟谁急呢?而且时不时会下雨,冬天也会下雨。唉,撑伞的手都僵硬了,就默默买了手套,至少暖和点。

武汉的冬天太冷了。1989 65438+2月,我和战友去武汉附近的仙桃市接新兵。我们穿着北方地区配置的棉衣。我们以为到了江南就没问题了,但是武汉和仙桃没有空调和暖气,每天阴天潮湿。酒店的被子很湿,尤其是室内外都很冷,真的让刚到这里的人受不了。

1983年冬天武汉下了一场大雪。那一年不仅是大雪纷飞的一年,也是丰收的一年。

参加工作后不久,我被分配到武汉西郊湖农场工作组。工作组有四个人:刚入职的小刘,还有两位退休的老同志。

老孙被返聘,安排为工作组负责人。我退休前是大商所所长,是老党员。我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所以别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方石”。戏谑中更多的是尊重。

记得那天早上早起之前,我听到小刘在外面喊:大雪关门了...我急忙跑出去,天地间真的是白茫茫一片,营业所门口的台阶上积了厚厚一层雪。

我和小刘高兴得一边打扫门口的积雪,一边在门前的空地上堆了一个大大的雪娃娃。

下午我说,你们两个准备一下,晚上你和我去原种大队收入库。我们两个又兴奋起来。前几天听老孙说,生产队年底要兑现,我们要抢着吸收存款。

以前老孙经常给我们讲挎包银行(背着挎包下乡存贷款),他很好奇,希望亲自体验一下。

饭后,我们带着算盘、存单、纸条等物品,匆匆赶往原种子大队。大队离工作组四公里。天空飘着密密麻麻的雪花,路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我们不能骑自行车,所以我们不得不步行。我和小刘年纪小,一路走来走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我走得有点吃力,但也不全是因为他的年龄。他有严重的风湿病,经常伤腿。我看见他夏天在腿上裹着厚厚的棉质打底裤。

我们说,孙主任,你回去吧,我们就不说了。我不知道,我一脸严肃地说,那不行。你只是工作经验不足,采购仓储不像平时坐办公室做生意。很多钱可不是闹着玩的。

看我一本正经的架势,我们不敢再劝了。跌跌撞撞来到原种大队,找到了队长家。

船长的房子有三个房间,但是很旧了。大厅里几个房间都点着一个小灯泡,光线很暗。队长看到我们,赶忙叫他老婆给我们做荷包蛋。

老孙板着脸,拒绝做饭。队长只好作罢,领着我们去了队部。我们边走边说,今年会好的,生产定额定下来后农民种田积极性挺高的。上交公粮和各种提留后,一个工人年底平均能分到1000元。有个光棍20多万!

我和小刘只是听了一下,觉得真的很有钱,因为那时候我们每个月工资才34块钱。

我们走进旅部仓库,立刻被热气腾腾的场景包围。仓库中央的办公桌上,摆着喜气洋洋的农民。他们是看着会计员和出纳在桌前做最后的盘点,钱对帐后才付现金。

这喜庆的场面立刻感染了我们。这次一直在给农民讲节约的意义和政策。他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一下,农民们点点头听着。

终于开始兑现了,会计每叫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欢快的回应。他们在会计账本上盖了私章,兴高采烈地接过一叠钞票,数着说着自己的打算。有些人说他们会为中国新年增加一些新衣服...还有人说过年要买电视。说这话的农民非常英勇,令人羡慕。

我和小刘马上就忙起来了。我开存款单,他收钱,很默契。一个农民刚把钱递给小刘,他又抢了回去。他存在手里说从来没碰过这么多钱,让我又开心了!那个表情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笑了...

在这欢快的气氛中,时光飞逝,我也不觉得冷。最后一笔存款收齐时已近午夜。

走在回工作组的乡村路上,天空依然覆盖着大雪。

夜空在雪花的映衬下灰蒙蒙的,我和小刘背着沉甸甸的皮包走着,感觉暖暖的,满心欢喜。埃里克和护送我们的会计队长聊着丰收的有趣故事,笑声在雪地里传得又远又清晰...

武汉的那个冬天,伴随着雪夜收储的往事,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转眼几十年,物是人非,老孙早就去世了,小刘也很早就离开了金融界。而我也从一个刚入职场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退休阿姨。

我怀念那场罕见的大雪,我怀念那个年代淳朴的民风...

(网络供图)

武汉的冬天有没有给自己留下这样的回忆?

武汉冬天刮风刺骨。天很冷,早上不想起床。肯定会有很多人不信。的确,这不是随便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唯一感同身受的方法就是提问者现场体验。可是想想,长大后的冬天好像比小时候暖和多了!在那个年代,你出门基本都是走路,进门当然不会抖。你还记得武汉是怎么过冬的吗?

腌鱼和咸肉

很多年轻人可能对当年武汉人晒咸鱼晒肉的热闹场面已经没有记忆了。

阳台上,院子里的衣架上,甚至市场里,随意搭建的线路、电线杆上,都堆满了腌制的商品。首选草鱼,青鱼,五花肉,鸭肉,猪蹄。武汉人是腌制品专家。只有想不到的东西不能腌制。

点燃炉子

天气一转冷,你就要把积满灰尘的炉子搬出去,搭烟囱,堆煤,准备火筷子。当你启动炉子时,房间里会暖和得多。

你玩过四大火炉中的哪一个?消防棍、消防钩、消防钳、消防铲。

如果再加一把花生,一些红薯,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温馨的香味,那将是一种美!

洗浴汤子

在武汉,前一个冬天有一种生活叫搓澡,有一种浴室叫澡堂!

小时候在家不能洗澡,就去澡堂。洗澡的门票是两元一张。如果你去澡堂泡一泡,你会觉得浑身暖洋洋的。水不热的时候喊一嗓子,师傅就赶紧加煤。

现在的90后已经享受不到这种热情了,甚至很多年轻女孩都认为洗浴大厅是北方人的专属福利!

打雪仗,堆雪人

那时,打雪仗和堆雪人是冬天的娱乐活动之一。

武汉不容易下雪,雪很容易融化。雪一停,家长基本就拦不住了。约了三五好友去雪地里打电话。突然,他们的衣领被朋友塞进了一个雪球,他们被淋湿了。当他们累了,他们开始堆雪人。

窗户上的冰花

在寒冷的冬天,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非常美丽...哈齐用手在玻璃上“画画”。清晨,绚烂的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美如万花筒。现在家家户户都开空调甚至装暖气,窗户上再也没有冰花了。

雪花膏

这是当时武汉女生的最爱,一股香味弥漫了整个童年的记忆。现在有“友谊”、“百雀羚”、“七彩”等等名字,有一种刺鼻的熟悉气味,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些品牌强大的生命力。

蛤蜊油

冬天手脚会特别干,蛤蜊壳油绝对是冬天防止皲裂的好产品,所以手的精心保养全靠它了。

妈妈牌毛衣

冬天穿妈妈织的毛衣,在我心里很美!感觉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衣服。

在过去,母亲们非常聪明。他们总是在冬天为他们的孩子积累许多羊毛和针织毛衣。母亲们自己织的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有许多图案。

军大衣

在没有暖气的年代,只能靠多穿。在那个年代,军大衣也是标配。

冬天穿上军大衣不仅能保暖,还能让你觉得自己很勇敢。时代变了,几乎所有的家居必需品都变成了农民工的工作服。冬天偶尔会出现穿着军大衣的前卫人士,让人惊叹时间的变迁。

大棉袄

妈妈或者奶奶做的大棉袄,陪我们度过了最冷的冬天。

小时候武汉的冬天,总是穿着妈妈或者奶奶做的大棉袄。别提有多暖和了,每年冬天我都裹着大熊,也是我们试穿新棉袄最开心的时候。

旧军用棉帽

戴上它,再也不怕冻耳朵了~

这也叫雷锋帽,是部队55式冬装里的棉帽。帽子拉下来,保护了耳朵和脖子,让外面的冷空气吹不进来,里面的热气散不出去,全身都觉得热。

灯芯绒棉鞋

那时候,拥有一双有透气孔的灯芯绒棉鞋简直就是潮人的标志。

记得小时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着一双深黑色灯芯绒棉鞋,粉底厚面厚,里面温暖舒适实用。给人们留下了温暖而苦涩的记忆。

连指手套

那时候手套真的很厚。

两只手套之间一定有根绳子。不然孩子在外面疯了,手套可能不在哪里!

热水袋

晚上睡觉总会抱着热水袋,有时候会用一个用过的输液瓶。

装满热水,拧紧盖子,然后扔进被子里。睡觉的时候,在被子里会感到温暖舒适。你还记得冬天在被窝里塞一个热水袋的快乐吗?

棉被

那时候没有空调被,也没有蚕丝被。我们盖了被子自己玩。

家里玩的被子很真实,盖的不透气。家家户户都有这种被子——漂亮的被子!

烤红薯(抗条)

武汉人的冬天,可以没有其他的美食,唯独这个甜烤红薯不能吃!以前武汉入冬,你总会在大街小巷看到,用铁桶车卖烤红薯的老大爷越来越少...每次闻到炕的味道就停不下来。

一个铁桶,一炉炭火,一筐香,甜甜的香味和热气温暖了冬天。趁热撕下一些烧焦的皮。

满眼都是橘红色的红薯果肉,在武汉寒风凛冽的街头,打开一个烤红薯,热气甜甜的。这就是记忆中的老武汉!

爆米花

砰的一声巨响,美味的爆米花出来了!

这是在寒冷的冬天非常受欢迎的小吃。看着师傅把白花花的米饭倒进罐子里,然后捂着耳朵,一股热浪随着一声巨响从锅里冲了出来,胖乎乎香喷喷的爆米花冲进了长长的袋子里。

棍子上的西红柿

每次听到“糖葫芦”那熟悉的叫声,我都能回想起童年。

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吃。种类很多,有山楂、山药豆、苹果、橘子,以山楂、山药豆居多。而且价格便宜,味道纯正。

敲(音kao)糖

叩(音kao)糖又叫麦芽糖,据说有止咳化痰的功效。敲糖其实是一大坨。买的时候告诉摊主多少钱,摊主会拿出凿子一个个敲下来。

小时候只要听到敲糖果的声音,就会以百米的速度向前跑,求大人买一块。虽然黄糖经常弄得到处都是,但我真的无法拒绝冬天的脆甜。

模糊的画面很简单,但也充满了乐趣和活力。那年的冬天非常凉爽温暖。

我的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的冬天也随着我的记忆丢失了。但是每次想起小时候那些有趣的事,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怀念?

60岁的武汉,这里的天气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记住它的力量。如果你能留在武汉,你就能留在世界任何地方。看来你每天都在和上帝作对。

北方人在武汉的第一年,刷新了很多认知。

1,我们在那个地方一日三餐都吃面食。拉面是最有名的地方,偶尔还有米饭(米饭也是软糯的),所以刚来武汉的时候对热干面没什么感觉(刚吃的时候觉得面没熟)。食堂的饭落在桌子上能弹跳跳舞。他们的统一特征很难!后来就习惯了,也知道米的种类很多。不是所有的软糯米都是好米。

2.第一次来武汉,就看到了实物中的“冻伤”。我们一行6人,5人中招。一些当地学生的冻疮肿得像胡萝卜。武汉冷,太冷了,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5度。室内外都没有暖气(我们那里冬天有暖气,冬天在室内吃冰棍),大教室的木椅也能冻到心。有一次去老师家,以为能在一瞬间感受到冬天的温暖。结果我老师家冬天没开空调...我问为什么,说我没有那个习惯。空调通常在夏天使用。冬天北方天寒地冻,还下雪。没想到来武汉第一年就看到了。太奇怪了。毕竟我们这地方的人都觉得武汉属于南方。

武汉的冬天就是一个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