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的介绍内容是什么?

素有“洞庭为天下水,岳阳为天下楼”之称,岳阳楼位于岳阳古城西门。其气势恢宏,结构宏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其结构独特,风格奇特,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整个建筑高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0。

岳阳楼以三国《鲁肃岳君楼》为蓝本,代代发展。在唐朝以前,它的功能主要用于军事。自唐代以来,岳阳楼逐渐成为游客和浪漫主义诗人游览和吟诗的胜地。此时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楼也已叫岳阳楼。唐玄宗第四年(公元76年),可以称之为“岳阳楼”的他经常和文人搬到楼里来赋诗。后来,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相继而至,写出了数百句赋予新义的名句,为岳阳楼蒙上了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世是在北宋时滕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之后。滕是一位著名的有远见的大臣。他认为“楼景非记者所写,字非人才所写”,于是请当时的大文豪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这本书名扬千古。当它出版时,被广泛阅读。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可谓独树一帜,堪称佳作。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成为了永恒的名言。从此,岳阳楼名扬海内外。后来历代的诗人、文学家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如于吉、杨维桢、杨全、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他们都来这里带酒迎风,席地而唱。

在岳阳楼1000多年的历史中,屡毁屡建,先后修缮30余次。每次整修后,“亭檐覆冰,文人登高徘徊”。当它被摧毁时,“巨浪滔天,诗人们为之震惊。”(清·张德荣《重修岳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珍惜岳阳楼,对其进行了彻底的重修。修缮后的岳阳楼保持了原有的规模和结构,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楼底花岗岩桥台增加了30厘米,使岳阳楼前的仙美亭和三醉亭更加分明,排列整齐。地面铺的是古青殿的四根大楠木柱,是原始建筑。宋代的四大石墩还蹲在大柱下。原来建于民国二十一年的三面砖墙,换成了仿明清风格的雕金门窗。在第二层,为了扩大寄宿生的视野,阳台空间增加了。建筑正面悬挂清代名书张昭所著《岳阳楼记》,由65,438+02块紫檀木组成。在三楼,展出了伟人毛泽东的杜甫的书法。杜少陵的五言绝唱,范的两句情话,滕的万物欣欣向荣,吕纯阳三过必醉,而诗、儒、和我之前的和哪里,都是逝去的年代?会让我哭!“底线是”试试吧,先生们:洞庭湖潇湘,长江巫峡,巴陵山清爽,越州城东悬崖,水库,游子,主人,小镇。这里面有一个真正的意义。谁能看懂?“三楼有一副短短的对联,就八个字:“水天一色;月色无边,题词是“长白”如果你站在岳阳楼的西门,面朝湖面,眺望岳阳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花岗石砌成的拱形门洞。青石碑上镌刻的三个金色大字——“岳阳门”,显得单薄而凝重。由岳阳郡知府黄宁路在嘉平岳(1747)题写,现已成为极为珍贵的文物。

岳阳门是岳阳古城的西门。古代岳阳有五门,即香椿门为东门,迎汛门为南门,楚王门为北门,西门为岳阳门。还有一个小西门。除岳阳门外,其他城门均已废弃。岳阳门高约4米,宽2米,长近42米。此外,它建在一个小丘上,横跨雄伟。

要说岳阳门的历史,还得从三国时期说起,当时建巴丘城,城墙翻山越岭,西有洞庭。地形非常危险。后人在此设市,从此再无动静。唐代孟浩然的“云梦起雾绕岳阳城”和杜甫的“江国千里,山城百层”都曾在这里描写过。后来逐年废弃,毁于民国之手。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美亭遥相呼应。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三嘴亭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于世。被巴陵县令熊茂授予,不久就崩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胜豪重修岳阳楼后,在王献亭旧址上重修此小亭,改名斗姆亭。咸丰年间,岳阳楼和斗木阁已在衰落。直到同治六年,总督曾国荃才拨出月卡利税,全面重修岳阳楼和斗姆亭,并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将斗姆亭改为三醉亭。然而,它又被摧毁了。光绪六年,岳州知府张德荣调拨茶叶,捐资重修岳阳楼。解放后,三嘴亭几经修缮,但因地基不牢,于1977重建。三醉亭,得名于传说中鲁的醉岳阳楼,在民间有许多故事。

据《辞海》记载:“(吕洞宾)他的神话传说大概发源于北宋时期的越州地区。”现在的“三嘴亭”是一座仿宋代建筑的方形亭子,是岳阳楼主楼的辅亭之一。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高9米,两层两檐。顶部为倚山式,红柱青瓦,门窗精雕细刻,藻井彩绘鲜艳,外观华丽庄严。三醉阁也是和岳阳楼一样的纯木结构。门上刻有回文,用各种刻有传奇故事的花装饰。一楼屏风上挂着岳阳楼管理处尹本冲画的吕洞宾躺在地上的画像。作者将卢希安的优雅风度和潇洒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有陆洞庭的四行诗:“越往北游,天空越苍白,袖中青蛇雄浑。”三醉岳阳人不知,浪音飞洞庭湖。画屏两边挂着清代方的对联:“明月当空,五彩缤纷;“诗与酒,谁也不是。”楼上,吕洞宾的木雕雕像坐落在一个神龛里。他一手举起酒杯,一手拿着一本书,表情十分凝重。龛额镌刻“诗酒不朽”四个字。

仙美亭位于岳阳楼南,是岳阳楼主楼的辅亭之一,对应三醉亭。仙美亭为六角亭,两层三檐,飞檐高,纯木结构,精致典雅。展馆占地44平方米,高7米。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看起来像一朵绿色的莲花。

咸梅亭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当时推官陶宗孔重修岳阳楼时,建了这个亭子,取名仙美堂。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越州县熊茂奖重修岳阳楼时,在原址上重修其亭,并将仙美堂改为仙美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巡抚曾国荃对岳阳楼进行全面重修,仙美亭也进行了大整修,改为刘宪庭。不久,光绪六年(公元1880),知府张德荣重修岳阳楼时,将刘闲亭改为梅婷。解放后,该亭多次修缮,一直保持原貌。

关于仙梅亭的传说很多,众说纷纭。真正详细记录的,是仙美亭竖立的青石板。一方面是知县熊茂奖修岳阳楼时请画师临摹的梅花图,另一方面是他亲笔题写的碑记。

小乔墓小乔墓,又称二乔墓,位于岳阳楼北。据光绪《巴陵县志》记载,“三国吴二乔之墓,治在北方,吴攻皖,得二女,自,小乔归周瑜,后葬于此”,并引用“吴”的话称“墓在今。裴注《三国志》也说:“镇巴邱为庐陵郡(今属江西)巴邱县,虞病死巴陵为锦州(今属岳阳市)长沙郡巴陵县。“孰是孰非还有待考证。

小乔墓地周围的地区被称为周玉军的三国大厦,这是当时的军事大厦花园。墓地很安静,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墓顶种了两株女贞,坟前的墓碑高约一米。清代嘉庆以前,墓内的修缮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园1797)。据传,光绪七年(公元1881),巡检司卢宝宗对其进行了重修,并在墓上补种了两棵女贞。1993年,小乔墓建在墓的南侧,四周有围墙,墓园被照亮,正面有字迹:“想象公瑾,小乔初婚,熊雄。又名二乔墓,位于岳阳楼北。据光绪年间《巴陵县志》在《统一志》中引用:“三国吴二乔之墓,北为朝廷所治,吴攻皖,及其两女入,小乔归周瑜,后葬于此。”《吴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墓在今,或小桥。裴注《三国志》也说:“镇巴邱为庐陵郡(今属江西)巴邱县,虞病死巴陵为锦州(今属岳阳市)长沙郡巴陵县。“孰是孰非还有待考证。

小乔墓地周围的地区被称为周玉军的三国大厦,这是当时的军事大厦花园。墓地很安静,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墓顶种了两株女贞,坟前的墓碑高约一米。清代嘉庆以前,墓内的修缮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园1797)。据传,光绪七年(公元1881),巡检司卢宝宗对其进行了重修,并在墓上补种了两棵女贞。1993年,小乔墓建在墓的南侧,四周有围墙,墓园被照亮,正面有字迹:“想象公瑾,小乔初婚,熊雄。

怀府阁位于岳阳楼院内面向湖面的五平台。它沿着石阶穿过岳阳门,到达点将台以南100米处。

怀府阁建于1962年,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当时世界上有关组织将杜甫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岳阳人民为了缅怀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圣人”,在杜甫晚年居住的地方修建了这座小亭子,取名“怀府亭”。

“怀府亭”是一座精致典雅的方形亭子,坐北朝南。它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它有四根用水泥浇铸的大柱子,周围有栏杆。亭子上部为纯木质,有精致的翼脊和五彩藻井。亭内有一块石碑,正面刻有杜甫画像和《登岳阳楼》诗,北面刻有其生平事迹。北面的夏衍县挂着一块樟木牌匾,上面写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题写的“怀府阁”三个苍劲、古朴、金光闪闪的大字。中国著名诗人、书法家吴丈蜀于1979年所写的一副对联挂在匾西亭栏上:“舟为洞庭,人间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无诗。”这幅对联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一生经历的极大遗憾和无限怀念。

据史料记载,杜甫晚年从四川乘船进入洞庭,住在越州。那时,他已经得知自己穷困潦倒,家里一贫如洗。他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感慨万千。尤其是《登岳阳楼》这首诗,只有40个字,既描写了洞庭湖和岳阳楼的雄伟,也描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国事。忧国忧民之心。感动又后悔,孙权派鲁肃和一万多士兵到岳阳与刘备争夺荆州。鲁肃来了以后,认真执行孙权的法令,修建巴丘城(今岳阳市),加紧训练水军,在城西修建了一些军事设施,就是其中之一。

戏台位于城门外的湖边,由花岗岩砌成,南北两侧湖下均有台阶。从远处看,它像一座古城建筑,高高的屋檐,两端雕有龙头,覆盖着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