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历史观对中国后世史学的影响。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贯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在中国史学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开创了中国史书的传记式时代,《二十四史》后二十三史为传记式。

(1)“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抛弃历史神话和天意,试图从人事和实施的角度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成为历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优良传统。如《后汉书》汇集了从司马迁到班彪近二百年来汉代史学发展的伟大成就,继承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纂密集,写史写实,编年详实,努力还原史实,等等

(2)“承上启下”概念是指批判神学历史观(当时的天人合一论),试图寻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解释人类的社会活动。最典型的就是“天下熙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强调“利”的历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的角度来解释人们的社会地位、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如《后汉书》中论述无神无鬼的思想,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正代得失”。魏徵的《隋书》等五代史,关注国家兴亡,认为没有“天命”。关注人民,尤其是人心对历史的影响。在《史通》中,刘知几对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史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朝代的兴衰和人物的成败不是由命运决定的,而是由人事决定的。他批判了“古为今非”的经学思想,认为“古今不同,形势使然”。杜佑的《通典》主张“教育之根本,在乎温饱”,“兼顾过去之需,学习现在之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