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齐楚坐以待毙,被秦所灭?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在位17年至22年),秦灭韩、灭赵、灭魏,还把燕赶到辽东。对于这四个国家,只有赵国和秦国动用了实力,其余的就像摘熟了的果子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关东六国,只剩下齐国和楚国。

公元前225年,秦军大举进攻楚国,直到公元前227年,楚江南才彻底平定。经过四年的战斗。楚国确实是秦国最大的对手。

说到楚国的灭亡,首先要回过头来看看战国末期楚国的情况。在《屈原》中,我们谈到了公元前278年郢都失陷,楚王迁都陈。让我们现在从这里开始。

楚没有变得沮丧。两年后,楚国随东部军队收复了长江以南的部分失地。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秦国再也没有进攻楚国。

项王死后,高烈王即位(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黄歇即已故的在位。淳的封地本来在淮北,后来淮北离齐近,不适合做封地,就改在江东吴的故都。后来有人说黄歇的封地在上海,其实上海在战国以前是不可能成为土地的。

淳沈骏当政时,楚国的全国局势有点死灰复燃。楚魏救赵,邯郸之围。公元前256年,楚兵灭鲁,夺取了文化最发达的地方。

然而,楚国的统治者非常害怕秦国。虽然多年来秦国没有进攻楚国,但高句丽王两次搬家都是为了躲避秦国。公元前253年,他从陈迁到(今安徽阜阳北)。公元前241年,楚国参加了最后一次合纵运动。赵的大将庞宣率领赵、楚、魏、燕、汉的军队攻打秦国,被蚩尤打退。这一年是郑第六年,楚考第二十二年。加入工会是春沈骏的主意。失败后,高烈王对他非常不满。楚国怕秦国报复,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用旧都之名为郢。这太荒谬了。鞠扬和寿春相距仅二百英里,这大约相当于步兵三天的行程。池可以去,自然也可以去寿春。也许他们认为寿春在淮河南岸,这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证,但这怎么能阻止秦军的进攻呢?

从考烈王两次迁都来看,楚人的立足点是避秦,而不是抗秦。高烈王责怪淳沈骏搞联合,更怕惹事生非。一个不想生气,只想避敌不惹敌的国家,才是稳妥之道,只能等待屠刀落到自己头上的那一天。当年的楚人就是这样。

其实在失去郢都、吴郡、黔中之后,楚国还是一个大国。山东被灭后,拥有现在的苏、浙、皖、赣四省以及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两湖东部(其中浙江、赣南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差)。楚国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出动的军队大约有一百万。春秋时期,吴越人民是天下最优秀的士兵。楚国有了吴越旧地,自然就有了骁勇善战的士兵。

楚国的经济和文化非常发达。

楚东部大城遗址尚未发现。但是司马迁也亲眼看到了西汉时期的封建城市春申郡的建筑。他不禁赞叹道:“我去楚国看春申君故城,宫殿雄伟!”由此可以认为,当时的梁武帝城是相当壮观的。

楚国用黄金赚钱。安徽、河南等地出土邹城、陈城,在一大块“金城”上铸有“钱城”字样的小篆,多数为每大块十六个小篆,但也有十七、十八、十九个。楚也有金饼,金贻贝。此外,还有铲形银布币和铜壳。从这些货币和前面提到的“东琦君街”来看,楚国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楚文化更令人印象深刻。屈原的《田文》提到了大量的古代传说和神话故事。据说是他看了楚王庙上的壁画后写的,这可能不是真的,但是楚国流传这么多传说,肯定不是问题。湖南省出土了两幅楚帛画,走在龙上的人物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早期的帛画,绘天、绘地、绘地下,无疑继承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绘画。

屈原的长诗(赋)在先秦时期大放异彩。宋玉等人继承了他的诗风,写出了一些好作品。其他六大国都没有出现过这么精彩的诗句。读这些作品,用“楚生”特别好看。西汉时,就有人吟咏“楚生”。这也是楚文化的特点。

楚在矿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古代江南以生产金属矿产而闻名。楚国可以用金银铸币。没有资源,是不可能的。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了楚国铜矿遗址,战国时期的矿井有50多米深。楚国的铁制兵器一直很有名,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钢剑是春秋末期楚国的产物,前面已经提到过。其他手工艺品,如丝织品、漆器等。,都是极其讲究的,现在有很多出土的实物可以证明。

这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国,政治上毫无生气。当淳接待前来求助的时,人们把珠子穿在他的鞋子上,这使他比赵的客人更富有。这些人的知识非常有限。黄歇早年曾给秦王赵浩棋写过一封信,劝他不要攻打楚国。他只是希望蚩能专门对付韩和魏,这样楚国就可以避免眼前的压力。高句丽后期,朱颖预言汉魏之亡,楚国将亡。这是好的,但除了迁都,淳沈骏并没有一个好的救国计划。

淳沈骏不仅保护不了国家,也保护不了自己。公元前238年,高烈王驾崩,幽王年纪轻轻即位。我叔叔李渊策划了一场刺杀春的阴谋。朱颖提前看到了这一事件的可能性,并建议淳沈骏先杀了李渊。淳沈骏不相信,所以他被别人杀死了。从此,楚国的国家政治更加混乱。在位十年后,死了,他的弟弟郝继位,而他的弟弟蜀杀了郝夺取了皇位。这是楚国最后一个君主。

楚人没有做任何兴国之举,几乎是坐以待毙。但是,秦国要灭楚还是不容易。公元前225年,秦王问王建要消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王建说肯定是60万人。秦王问年轻人李信,李信说二十万人足够了。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李信与蒙恬分兵,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攻卧榻(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东进,赢得了另一场胜利,掉头,向西靠近蒙恬军队。身后的楚兵,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追到秦军,一阵猛扑,大破李信军。入侵楚国的秦军损失太大,不得不撤退。这是秦军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失败。

秦王没办法,只好又和王建商量:王建坚持要六十万人,秦王只好同意。临行前,王建向秦王要了许多田地、房屋和花园,说要给他的后代一份产业。到了函谷关,我们派了几个使者去问良田里漂亮的房子。有人批评他太过分了。其实他是有目的的。六十万人都是秦国的军队,秦王多疑,想要更多的农田房屋说明他没有政治野心,让秦王没有疑心。

楚国听说王建来了,也出动了所有的军队来抵抗蚩。王建到了前线,命部下修筑工事,采取守势,不准出战。楚兵多次挑战他,他都不理。他只给士兵们喂饭,睡好觉,保持他们的体力。多日之后,王建见士兵无事可做,常以练扔石头、跳灰为消遣,知道兵力充足,随时可用。

这时,已经是公元前224年(秦二十三年)。楚兵见池兵半天不打,以为王坚根本不想进攻。他觉得没有必要在边境附近大量驻军,开始向东部调兵。王建抓住这架战机,突如其来的热袭,攻占了楚国故都陈,进入平舆,大败楚军。楚将军项燕收拾残局,东撤至齐南(今安徽宿县东南),被追击,激战而死。楚军有组织的抵抗从此基本结束,但各地零星的抵抗还在继续,否则秦军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征服整个楚国。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寿春,活捉了楚王,灭了楚国。又过了一年,秦军平定江南,完成了征服整个楚国的战争。

这种战争的客观效果是统一,但当时是征服。淳沈骏劝秦昭王不要忘记,汉魏是秦国的世仇。他曾指出,两国不仅在战场上损失了大量人员,而且有无数人被流放到异乡当奴隶。淳正在谈论韩和魏,而秦国不会对其他国家客气。在战国的历史上,经常有“出格”的记载,就是攻占城市,把里面的居民全部驱赶到外地。到了战国后期,这样的记载就少了,尤其是秦国灭六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土地,不太可能做到。而秦国各级统治者,包括小官在内,都把六国人民当作被征服的对象,在招募他们做苦役、服兵役时,经常虐待他们。这些情况在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

统一是好事,但统一后的六国,从失势的贵族到穷苦百姓,都有强烈的反秦情绪。在楚国,有一个南方的公爵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虽然有三个楚家族,但秦将灭亡。”三个家庭,有人说三个家庭;有人说是指赵、屈、荆。有人说是指河南淅川的一个小地方。我觉得大概是一语双关,有一个或三个意思。一句话,南宫烈说:不管楚国受到多大的打击,他总会爬起来报仇的。他说的是对的。秦朝末年的陈胜、光武、刘邦、项羽不都是楚人吗?但是,毕竟楚国没有再建,其他国家也没有,因为人民要统一,不要分裂;人们不想要暴政,他们想要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楚国死后,又有一个齐国。齐国的统治者非常愚蠢。他们看着五国相继灭亡,以为与自己无关。公元221年,迟突然从燕国南下,齐人还没考虑好怎么办。迟入临淄,灭齐。

就这样,战国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