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起源

博客的全称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Blogger就是写博客的人。从理解上来说,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和内容,并按时间顺序排列、不断更新的发布方式”。简单来说,博客就是一种习惯在网上写日记的人。

博客是继电子邮件、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新的生活工作方式,是新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博主的概念被解释为利用特定软件在互联网上发表、出版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博客实际上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频繁更新的帖子组成,这些帖子按照年份和日期的逆序排列。博客的内容和目的非常不同,从超链接和评论到其他网站,关于公司和个人的想法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出版或发布。许多博客是人们所想的出版物,而另一些则是一群人基于特定主题或相同兴趣的集体创作。

随着博客的迅速扩张,其目的已经远远不是最初的浏览网页的体验。目前,互联网上有成千上万的博主出于不同的目的发布和张贴博客。然而,由于沟通比电子邮件和讨论组更简单和容易,博客已经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中越来越受欢迎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应用到内部网。

博客作者是写博客的人。Blogger经常被翻译成“博客”这个词,写博客的行为有时也被翻译成“博客”。所以,中文的“博客”这个词可以作为名词来分别指代Blog和Blogger两个意思,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写博客的行为,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思。

说白了,博客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短小且更新频繁的帖子组成,一般按照年份和日期逆序排列。作为博客的内容,可以是你纯个人的想法和经历,包括你个人对时事和国家大事的看法,也可以是你对一日三餐和着装的精心烹调等等。,也可以是一群人基于某个主题或某个领域集体创作的内容。它和“网络日记”不一样。作为网络日记,显然是私密性的,而博客则是私密性和公开性的有效结合。不仅仅是个人想法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提供的内容可以用于交流和帮助他人。它可以容纳整个互联网,具有极高的精神和价值。

简而言之,博客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简单、快捷、方便地发布自己的经历,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交流,然后融合丰富多彩、个性化展示的综合性平台。

中文单词“博客”来自英语单词Blog/Blogger。博客是网络日志的简称。网络日志实际上是网络和日志的结合。Web,指的是万维网,当然指的是互联网;Log的本义是“航海日志”,后来泛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综合来看,网络日志是一种在网络上运行记录的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网络日志工具的人。虽然这个概念的翻译在较早的中国大陆或台湾省有所不同(有的叫“网志”,有的叫“网志”等等。),目前已经基本统一到“博客”这个词了。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于2002年8月8日提出的。博客或博客只是一个名字,它的本义逃不出Weblog的范畴。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博客”可以作为名词Blogger或Blogger——一类有博客行为的人;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相当于英语中的WeBlog或Blog),是指博客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能被第三方直观感受到的博客所采取的行为,即博主写的博客。所以“他/她是博主,每天都在写博”“谁是博主?”在汉语语法和逻辑上是正确的。只是不同场合的用法不同而已。

博客的历史

博客这个名字最早是Jorn Barger在1997 65438+二月提出的。但在1998,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屈指可数。当时,Infosift的编辑杰西·J·加勒特(Jesse J.Garrett)想要列出一个类似博客网站的列表,于是他开始在互联网上艰难地搜索。

最后在1998的2月,他收集了一些网站的列表。他把名单发给了卡梅隆·巴雷特。卡梅伦认为这非常有用,并将其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其他博客网站维护者发现这一举动后,也纷纷发来自己的网站、网站名称和主要特色,列表日益丰富。到1999年初,杰西的“完整博客站点”列表已经达到了23个站点。

因为卡梅伦和杰西维护的博客网站列表既有趣又易读,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彼得·梅尔霍尔茨宣称:“这个新事物一定会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一个普通的词,网络博客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被称为博客,那些写网络博客的人自然会成为博客作者。这代表着博客已经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加,各个博客网站上写的博客内容也是鱼龙混杂,无法了解每个新站点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卡梅伦后来只在网站上发布熟悉的博客网站。不久之后,布里吉特·伊顿也收集了一份名为“伊顿门户网站”的博客网站列表,并建议内容应根据日期进行组织。这也为博客的分类和整理建立了一个主要标准。

1999年7月,一款名为“Pitas”的免费工具软件发布,对博客网站的快速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数百个类似的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个工具对于加速博客网站数量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年8月,Pyra发布Blogger网站,Groksoup投入运营。有了这些企业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网站的数量终于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1999结尾,软件开发人员戴夫·维纳(Dave Winer)推荐网站编辑这个页面,杰夫·a·坎贝尔(Jeff A. Campbell)发布了网站Velocinews。所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博客带来了什么?

目前,全球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被六大媒体巨头控制。在利益、意识形态和传统审查制度的驱动下,这些经过严肃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产业化和内容输出的工厂化严重影响了它的发展。

例如,美联社有近4000名专业记者,他们每天“制造和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在8500多家报纸、杂志和广播上发表,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此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已经开始强烈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界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

博客是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系统、零成本、零形式)的在线个人发布方式,从媒体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读者实现“开源代码”。同时,在伦理道德、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层面,将逐步完成制度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的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市场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的三个基本矛盾、方向和相互作用:商业垄断与非商业自由、大众传播与个性化(差异化和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这些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源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得到了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