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黑龙江省近代有什么著名人物吗?最好是政治影响力比较大的历史老师写报告,求助。

吴克仁国民党爱国将领吴克仁(1894 1937)出生于吉林宁安(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京山,满族。

吴克仁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炮兵部。毕业后,他在安徽陆军服役,安徽战争后加入冯军,并被送往日本陆军炮兵学校学习。回国后,任炮兵研究总师兼炮兵教学队队长、东北炮兵十八团团长。1929年,吴克仁被派往法国视察火炮。回国后任步兵教导队炮兵研究班主任,晋升少将。

1931“9.18事变”后,退出沈阳,入关任东北炮兵第八旅旅长。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吴克仁被调到东北军117师。长城抗战中,吴克仁率117师,以低劣的装备与敌英勇作战,不负重托,打出了国威,受到全国人民的称赞。

1936年2月,以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为中间人,67军军长王以哲与中共代表李克农举行洛川会谈,达成互不侵犯、经贸等协议。此时,已升任67军副军长的吴克仁与参谋长赵一起,积极支持军长,坚决执行洛川会谈和后来的延安会谈决议,帮助红军筹集和运输弹药、武器、药品等军需物资,保护红军人员往来安全,为东北军实现联共思想作出了贡献。

“Xi安事变”后,吴克仁率六十七军进入陇东平凉地区,与红军一起,共同监视南京亲日派首领何派的侵略军和胡宗南的部队。

1937“二月二”事变后,吴克仁接任67军军长。他坚决执行东北军代理总司令于学忠和中共中央代表团周恩来的指示,告诉全体官兵以大局为重,原地不动,防止中央军乘虚而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七七事变”后,吴克仁率领六十七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淞沪抗日战争中,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时,因被射中落水身亡。

于德福:黑龙江图书馆的建设者

俞德福(1898 1971年)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16年迁居拜泉县。

俞德福从小就读于私塾,后赴省城深造,毕业于黑龙江省第一中学。1924毕业于国立北京政法大学,回省后在黑龙江政法学院任教。

1925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恢复关闭5年的省图书馆。经省教育厅厅长王推荐,被聘为馆长。此时,省图书馆已名存实亡:大楼被省第一师范占用,原图书归教育厅管理,也是残缺不全。余德福上任后,临时向省教育厅借了几间房,用来买备件,收丢失的书,买新书。仅用了两个月就恢复了图书馆的业务。

日伪时期,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毅然辞去馆长职务。转教育部门。

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1950年4月,省政府派他回省图书馆(现齐齐哈尔图书馆)任主业副馆长;他很快恢复了在图书馆的工作。

1954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省图书馆更名为“齐齐哈尔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精心整理,余德福在馆藏中妥善保存了110000多册古籍。他还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几十年来为黑龙江省图书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龙江省烹饪界的老油条张

张(1898 1982),山东叶县人,黑龙江省烹饪元老之一。

15岁时,张在北京前门外的正阳楼饭店当学徒。他曾师从前宫廷厨师陆,并受到他的主人的高度重视。专门送了他一本书《故宫经年秘方》。张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地阅读,烂熟于心,刻苦练习,逐渐掌握了宫廷美食的真谛。他的宫廷名菜“罗汉大虾”、“金鱼鸭掌”、“凤凰展翅”、“金蝉珍馐”等,典雅大方,栩栩如生。张的菜肴色、香、形俱佳,显示出独特的烹饪美学。

65438年至0927年,张来到哈尔滨,在中西大酒店、新世界、铁路俱乐部、宴会厅等一流酒店演出。日伪时期,由于日本人的压迫,旅馆难以经营,张回到山东老家休养。日本投降后,张回到哈尔滨,于1948在道里开设了丽华浆汁馆。他的“烟熏大豆”是必须的。1959年调到新建的北楼任厨师,曾多次接待西哈努克等国内外贵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张创造了无数的名菜,体现了他的技能和创意。北楼传下来的菜有四个:“北海明珠”、“方丈抢钱”、“大鹏展翅”、“厦门派”。

张的性格忠厚,作风朴实。他对弟子的选拔和培养极其严格,传授技艺的方法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强调灵感和归纳的重要性,反对简单的模仿和模仿。他总是个别授课,不允许做笔记,而是要求弟子们开动脑筋去领会精神。大徒弟于春涛是黑龙江省一级厨师。1981年率团赴港演出,他的《飞龙宴》在香港引起轰动。弟子董燕玲、孙永增、李宝珠和弟子宋国生都是黑龙江省接待部的一级厨师。

任国桢,黑龙江人,中共早期组织成员之一。

任国桢(1898 1931),原名任洪熙,又名任国藩,原名刘子厚、青子、青子,奉天(今辽宁丹东)安东县人。黑龙江早期中共组织之一。

任国珍从65438到0906进了一所私立学校,然后进了一所公立学校。1914考入安东县中学。1918被北京大学俄语系录取。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任国桢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五四运动后,任国桢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经常为苏联塔斯社和《真理报》撰写文章。65438年到0920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讲课,任国桢认识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还为他翻译的《苏俄文艺论战》写了“序言”。1924北京大学毕业后,专攻翻译。

1925年春,任国桢在北京加入中国。五卅惨案后,任国桢被北区委员会派往奉天开展革命活动,发展* * *组织。他在奉天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打着“基督教青年会”的幌子,与吴创办“暑期大学”,招收进步青年,向他们系统地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1925年秋,奉天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奉天支部成立。此后,党的组织在奉天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1925年9月,中共北区委派任国桢到哈尔滨。他以《东北晨报》编辑的公众身份为掩护,从事宣传马列主义,恢复和筹备党组织的建立。1928 10,任国珍调任中共哈尔滨县委书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试图在中国修建吉辉、长大等五条铁路,以侵略中国东北。消息传开后,立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哈尔滨,主要是爱国学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修建五马路的斗争。任国桢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立即组织所属党组织参加运动,加强了对斗争的领导。165438+10月9日,哈尔滨工人、市民和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虽然这场斗争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但我党领导的反对建设第五条道路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9年2月,任国桢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7月改为由哈尔滨县委组建的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这期间爆发了“中东路事件”。任国桢根据满洲省委指示,领导中东路工人斗争。后来,任国桢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

在哈尔滨期间,任国桢一直从事党的工作。由于资金有限,他的生活很困难。他的住处除了一张旧躺椅什么也没有。屋里铺着稻草,盖着床单,就是他的床。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国桢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革命事业必胜。

1930 1月,任国珍离开哈尔滨后,任山东省委书记。在这里,她经组织介绍,嫁给了陈少敏。省委破坏后,任国桢由北方局调任北平市委书记。19311 10月9日,任国桢在太原被敌人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