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哪些孝的故事?请列出它们。

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母亲颜抚养。仲尼从小就很聪明,他的母亲也很孝顺。

为了仲尼的前途,颜氏专门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来教仲尼。在母亲和严格的老师的指导下,仲尼读完了当时所有的书。而且在自己的学术和道德修养上也要时时注意,力求进步。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一点名气。

后来孔子在鲁教书,宣扬仁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达3000人,其中有72人取得了特殊成绩。他以身作则而不是言传身教,根据学生的性取向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且学生经常被教导“没有礼貌,没有立场”。此外,孔子还从事写作,传播伟大的仁爱精神。

第一,孝顺父母的故事

案例1

鲁兹借大米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古话:“孝为先德”。意思是孝顺是一切美德之首。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很难想象他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古人云:“我老,人老;年少轻狂,还有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重其他老人,关爱幼儿,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诚信民俗。这是我们学生在新时代的责任。

鲁兹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孔子弟子中以政事闻名。尤其以勇敢著称。然而,在鲁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多年来靠吃粗粮和野菜为生。

有一次,我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没有米饭。我该怎么办?鲁兹想,如果他翻过几座大山,从亲戚那里借些大米,难道他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吗?

结果小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地,从亲戚家还回来一小袋大米。看到父母吃到了美味的米饭,鲁兹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称赞鲁兹是个勇敢孝顺的孩子。

案例2

包公是包拯(公元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其父鲍毅为朝三大夫,死后被追封为刑部侍郎。包公十几岁的时候就以孝顺闻名,为人直爽诚实。在宋仁宗天盛五年,即公元1027年,他进入了进士行列,时年28岁。先任大理寺法官,后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府。因为他的父母年纪太大了,不能和他一起出国,包公立即辞去了他的工作,回家照顾他的父母。他的孝顺受到了官员们的称赞。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公重新步入仕途。这也是在村民的苦苦劝说下。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不能离开父母独自去外地做官。这是违反封建法律的。一般情况下,为了儿子的未来,父母都会跟着走。还是儿子和家里其他人来劝。父母不愿意跟随儿子到一个官位去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来照顾自己。史书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他父母生病了,承受不了路上的颠簸。包公辞去了他的职务。

不管是什么情况,包公都能主动辞去官职,这仍然说明他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孝顺,也算是今天有一些品质的人的榜样。在以前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包公的无私,而忽略了包公对父母的孝顺。

案例3

东汉的黄翔是历史上公认的孝道典范。当黄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很困难。他在10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也生病了。闷热的夏天,他睡觉前用电扇捉蚊子,给父亲的床和枕头降温,让父亲早点入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身体温暖了一下,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哭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里营造欢乐的气氛,让父亲放松心情,早日康复。

案例4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写下了《怀念母亲》,以无限深情赞美了母亲无与伦比的爱心和高尚品质。毛泽东收到母亲病危家庭的来信,日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材,放声痛哭。悲痛之余,他写下了《致母亲》:“我母亲风高,首倡博爱”。宋庆龄的孝心是真诚的,她在母亲的灵前“含着眼泪”。陈怡看望母亲,坚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是一位孝顺的母亲。在节假日,李鹏夫妇总是带着他们母亲最喜欢的食物,向她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