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夏商周时期,烹饪材料显著增加,烹饮器具革新,提高了菜肴的质量,在饮食制度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烹饪材料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小米、黍、麦、糯米、火麻仁,葵花、淫羊藿、葱、韭菜五菜,牛、羊、猪、狗、鸡五畜,枣、李、栗、鸡。
烹饪中的动植物原料很多都是人工驯化栽培的,成为主要来源,在选材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期间,中国出土了4000多件商周青铜器,其中大部分是炊具。烹饪台上轻巧精致的青铜餐具,不仅提高了烹饪效率和菜肴的质量,而且显示了礼仪,装饰了宴会,显示了奴隶主和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在此期间,菜肴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饭、粥、饼、小吃等食品品种出现,肉酱制品、汤菜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善用烤、炖、烤、煮、蒸等烹饪方法,烹制出熊掌、乳猪、甲鱼、天鹅等高档菜肴,由此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宫廷宴席“周代八宝”。
周代八宝,又称“八宝换宝”,是专门为周王准备的。由两餐六菜组成,具体名称为:浇肉加酱油的米饭,称为“春烤”;肉酱油浇上小米饭,叫“春木”;红烧、烤、炸、炖乳猪称为“炮豚”;将母羊羊肉煨、烤、煎、炖,称为“炮仔”;将牛、羊、鹿的里脊肉一起烧,称为“道真”;酒糟、牛羊肉,称为“渍”;类似五香牛肉干,叫“熬”;烧烤肉油包狗肝,叫“肝”。
周朝推出八宝后,历代争相效仿。元代塞北、楚天的八珍,明清神池、烧烤的八珍,山、水、禽、草、上、中、下、素、清真、琼林、如意的八珍都出自于此。
在此期间,建立了新的饮食体系。比如从夏朝开始,皇宫就首先设置了食官,配备皇家厨师,迈出了食药结合的第一步,重视皇帝的饮食保健。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再比如酒席,也是按照等级划分的。
此外,在民间,出现了早期的屠宰、酿造、烹饪相结合的餐饮业,中国许多重要城市繁荣起来。
因此,夏商周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技艺代代相传,烹饪神坛新奠基”的评论。
从春秋战国开始,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统一,短时间的分裂,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烹饪技艺成就显著。
明清时期,烹饪发展迅速,宫廷菜、官府菜兴盛。清代以“满汉全席”为标志的超级宴席活跃于南北,中国烹饪技术达到古代社会最高水平。
满汉全席是中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满族烧烤、茶点和汉族经典菜肴组成,菜肴超过100道。如果一日三餐,一般要三天才能吃一次。
再加上奢华的原材料、精湛的烹饪技艺、宏大的场面和开宴时隆重的礼仪,满汉全席成为中国古典宴席之冠。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赋予了满汉全席独特的魅力,也使满汉全席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说到烹饪,就不能不谈厨师,因为厨师就是以烹饪为职业,以做菜为主要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