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在定军山失败的原因:
此事一直是历史未解之谜。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在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时候,曹魏的综合实力最强,但还是没能给曹操带来什么喜悦,因为曹魏的疆域太长了。从汉中到淮南,我们不得不同时面对两种不同的敌人。为此曹操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漫长的边境线分成三个独立的战区,分别是东南、中南、西部战区。
东南战区是曹魏东南扬州段的边界。第一任最高统帅是夏侯惇,他能调动多达26名将领,主要负责监视吴栋在扬州的异常情况。
中南战区是荆州中南段的边界,曹魏。第一个最高统帅是曹仁,坐拥长江天险,随时可以支援东南战区。
西部战区在曹魏的陇右、关中、汉中,首任最高统帅是夏,主要负责抵御的偷袭和进攻。
乍一看,这样的安排确实不错。三个战区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互相支援。无论曹哪个战区吃紧,都带领首都的主力骑兵前去帮忙。但曹操万万没想到,这个战略安排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以至于后续事件的发展完全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公元212年,濡须之战拉开序幕,曹操亲自集结所谓的40万大军南下征讨孙权。
为了这一仗,曹操毫不犹豫地调集东南和中南两支主力进攻吴国。可见,吴栋在曹操眼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蜀汉。换句话说,曹操认为西部战区不会有太大问题,夏可以应付的侵扰,但问题就在这里。
公元217年,刘备对汉中发起进攻。当时曹刚刚从濡须之战无功而返,钱粮早已告急。东南和中南两大战区的主力不得不自己培养自己。因此,曹只命令曹洪和曹秀带领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夏。至于他自己,他别无选择,只能向前看。
次年,蜀汉军队攻势不减,曹操见势不妙,顾不上军队,立即直奔长安。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诸葛亮北伐时把粮草从汉中运到秦岭是那么困难。曹操如果贸然用几十万兵马和粮食来支援,那绝对是愚蠢之举。于是,曹操下令从南阳到长安建立一条新的后勤补给线,这次远征的主要调度都是南阳人。
这是个马蜂窝。南阳百姓刚交了税,不但翻了家里的粮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还要在汉中修栈桥铺路。自然有一百个人不愿意。于是同年10月,南阳太守侯尹起兵造反。百姓异口同声,曹操无奈,只好派曹仁北上平叛。
虽然后尹的兵力远不如曹仁,但南阳易守难攻,加上人民的全力支持,叛乱持续了四个多月才被平定。就这样,曹操大军驻扎汉中谷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夏因得不到援兵,在后尹被杀当月,被黄忠斩首。
所以,夏的定军山之败,从曹操建立三大战区和中央主力的时候就注定了。
你想,曹操的首都骑兵支援东南和中南战区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后勤补给有点困难,但对西部战区完全不适用。你看看叶城到汉中有多远就知道了。
这么远的距离,先不说曹操的主力骑兵能否及时赶到,光这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就成了大问题。有人说曹仁的中南部战区支持不了?是的,逆流游泳很难,但没关系,但不能出事。
以上两点只要有任何一点出了问题,西部战区就会出大问题。正是因为刘备敏锐地抓住了曹魏后勤补给困难的软肋,不断派兵骚扰曹魏的补给线,硬生生地把汉中战争变成了消耗战。最后曹操实在承受不起,只好放弃。
可悲的是,曹操交出了夏的人头和汉中昂贵的学费,依然没能改变边境线漫长难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