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与东方的楚国交战数百年,但由于内乱和秦楚的进攻,势力逐渐削弱,直到公元前316年被秦惠文王所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长阳之地属黔中郡。
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汉朝,设“瓦山郡”治亚平,为长阳郡之始。公元前202年,刘邦改黔中为武陵,瓦山郡隶属武陵郡(据《汉书》卷二十八,第1594页)。此后,瓦山作为县级行政建制,长期处于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管辖之下。东汉时期,“瓦山郡属江陵南郡”(《后汉书》卷二十二,第3480页)。建安年间,曹操“尽取荆州,分临江郡,在南郡之芷江以西”(《晋书》卷十五,页四五四),瓦山郡亦为临江郡。
三国时期,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盟击败,退出江南。“所以南郡、零陵、武陵在蜀之西,蜀在南郡分益都郡”(《晋书》卷十五,页四五四、四五六),瓦山郡属益都郡。此后,吴、蜀为争夺荆、项而战多年,佤山时而归,时而归东吴。
晋时,“武金平,(瓦山县)改清流县,益都县置地,复为瓦山”(《乾隆长阳县志》卷一)。
南北朝时期,政治纷争不断,朝代更迭频繁。最长的建国时期只有60年,最短的也只有17年,这就造成了郡县制随着朝代的更替而频繁变化。这期间县内有方山县、宜昌、延水、巴山四县,或一县独大,或几县合大。(瓦山)“改方山县,寻废,复瓦山县”(乾隆版《长阳县志》卷一)。“咸水,位于后周,又位于田字县”,“巴山,位于宜昌县,宜都县,后周又位于江州”(《隋书》卷31,页890),县令曾迁居秋子等地。
隋朝统一全国后,开八年(588年)设阳县,属南郡(《隋书》卷三十一,第888页),县令迁至龙舟坪。
唐朝武德四年(621),周目设郡,巴山、延水两县也设郡。八年(625),州废存咸水,以长阳、巴山立松松州,贞观八年(634),东松废,长阳改为丽霞府夷陵县。天宝八年(749),巴山入长阳(《唐书》卷41028)。长阳作为一个县名,出现在唐代的史书中,并被引申。
五代时藩镇独立,高继兴父子建立荆南(南平),长阳隶属江陵郡(据《春秋十国志》卷112页1623)。
宋代长阳属镜湖北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
元代长阳属镜湖路周霞路(据《元史》卷五十九,1418)。
明代长阳隶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夷陵郡(据《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页)。
清雍正六年(1728),长阳属湖北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地改流后,夷陵州升为宜昌府,长阳隶属宜昌府。石县南园关一带,划入新建的昌乐县(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清稿地理)。1949年6月,根据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指示,在荆门成立长阳县委、县人民政府。1949 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长阳指挥部解放了长阳龙洲坪,县委、县人民政府随即发出通知,宣布正式主管事务,原属宜昌派出机构。1958 65438+2月撤销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下设长阳。1961年5月,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撤销,宜昌专员公署成立,随后1968+0年6月,宜昌革委会成立,1978年8月,宜昌革委会撤销,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成立,下设长阳。1984 13年7月,国务院以“国115号”文件批准撤销长阳县,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仍属宜昌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92年8月13日,宜昌地区与宜昌市共同实施“市城合并”,建立大宜昌市,长阳归宜昌市管辖。
2000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辖9镇7乡。
2001 1 5、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由原来的9镇7乡调整为8镇3乡:1、金羊口与龙洲坪合并,2、麻吉与都镇湾合并,3、黄白山与秋子合并,4、天堂与郎平合并,5、知止。辖8个镇,3个乡,4个居委会,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