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使用杀虫剂杀灭昆虫和杂草,每年节省农业总产量约15%。但由于长期滥用农药,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大大增加,危害生态和人类,形成农药污染。造成污染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农药、含铅、砷、汞的金属制剂和一些特定的除草剂。

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不仅直接污染农作物,还会在水体和土壤中残留,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它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内蓄积,人体无法通过代谢将其排出体外。所以人体内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会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中毒。有机氯农药由于其不可分解的稳定性,已经污染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南极大陆的企鹅也发现了有机氯农药。

金属制剂也非常危险。喷洒汞制剂的谷物、水果和蔬菜都含有汞,可直接引起食物中毒。除草剂、杀菌剂往往毒性不大,但其分解产物毒性很大,所以危害也相当严重。

大多数农药对人畜有毒,大量接触和误食可导致急性中毒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安全措施,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每年遭受200万次农药中毒,其中4万人死亡,平均每10分钟有28人中毒,每17分钟有1人死亡!而这还不包括农药污染造成的死胎、致癌、流产的受害者。根据对68个国家的调查,93%的急性中毒者是由有机氯、有机磷、汞制剂等农药引起的。

少量农药在人体内的积累引起的慢性中毒不容忽视。

农药污染已经在许多国家造成了公害。许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DDT、狄氏剂、氯制剂等农药,积极研发生产低毒高效的农药。同时,他们注重农药的科学使用,大力倡导生物防治,保护益鸟益虫,做到“鸟控虫”“虫控虫”。

杀虫剂对农业非常重要。由于病、虫、草等原因,全世界每年损失的粮食约占总产量的一半,使用农药可节约总产量的15%左右。世界化学农药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品种超过1000种,常用的约有250种。最早使用的杀虫剂是无机化合物。1940左右开始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由于其价格低廉且具有长期杀虫能力,因此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最重要的农药品种。有机氯农药具有累积性,难以降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并逐渐被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有机磷农药所取代。但也有学者认为,有机氯农药的毒性尚无定论,有机氯除草剂仍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