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与文化发展
在说树木如何生长之前,先说土壤和环境。
我们研讨会的主题是讨论这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就像一棵树,它的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如果说树木的生长有问题,那多半是土壤和环境的问题。因此,在讨论树木如何生长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这个城市的土壤和环境问题。因为,只有土壤肥沃,环境适宜,万物才会茁壮成长。
什么是好土?
评价一个地方的土壤和环境,要看它能不能吸引和留住人,能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好的土壤,好的环境,一定会吸引好人好事,让好人可以也愿意做好事。很多好人好事就像种子一样,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他们富有个性,相映成趣,充满活力,逐渐形成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态。
作为个体,人与社会文化生态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社会生态优良,人们不仅愿意来,而且来了也能做事,于是社会生态变得多元化,充满活力,人与社会生态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这样人与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才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才是真正的软实力,才是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相反,不良的社会生态环境不仅能吸引外来人员,还能让本地人改变观念,从而加剧社会生态的恶化,这是人与社会生态的恶性循环,互损。这样的地方怎么开发?
我们城市的土壤和环境怎么样?
工作关系,这几年一直往返于这个城市。总体印象是,目前我市是一个人才净流出区:外面的人才不容易来,来了恐怕也不一定愿意留,很多本地精英也是趋之若鹜。
其实,第一次来这个城市的人,往往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很优秀:整体房价不高,城市干净整洁(但不宜居),城市的工业基础不错(但不宜居),交通很便利,城市居民素质不低。
但是,最初的印象和城市的吸引力是两回事。一个城市对人是否有吸引力,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土壤和环境,这个城市如何对待人,是否尊重人,是否构建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优秀社会生态,是否能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否能让人在这里感到安心和有归属感,让他为这个城市感到骄傲。
是的,这座城市历史悠久,产生过许多杰出的人才,也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是,这些博览会能有效转化为城市的具体吸引力吗?一个缺乏年轻人,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城市有吸引力吗?一个缺乏街头艺术、开放的图书馆、独立的书店、活跃的社区生活、戏剧表演和公共论坛的城市,能说有文化吸引力吗?当城市街道上的参天大树被行政命令任意决定,而市民却无法表达和参与,这样的城市还谈得上对人和普通个体的尊重吗?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当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无法激发时,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从何而来?
当然,这个城市每年都有很多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问题是,这些项目是自我满足,消耗有限的城市交通,还是能创造新的交通,赋予城市新的魅力?
人的发展是为了城市,还是城市的发展是为了人?这是值得城市管理者和每一个市民深思的。
怎样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如何创造优秀的土壤和环境?
重点有两个:一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赋权社会,充分调动人作为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恢复社会的优良生态,让每个人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让他们与这个城市荣辱与共,让好人好事有条件、心甘情愿地成长。这首先体现在政府的责任上。二是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社会力量要肩负起责任,广泛带动社会、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文化建设,让文化向下扎根,扎根于广阔的社会世界。
从地方治理来看,首先要转变观念,全面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和行动中。这是顶层设计,必须整体考虑。这不是文化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因为问题既不是文化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单独造成的,也不是他们想改就能改的(所以这个文化大讨论真的不仅仅是文化体育部门的事)。从广义上讲,振兴地方文化是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我们城市的所有行政单位和部门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将政策转化为具体和持续的行动,才能有所改变。我们建议,要做国际文化名城,首先要用文化温暖城市,让文化艺术之光惠及全民。这样的城市比那些标语温暖多了。
地方政府要认识到社会主体蕴含着无限的文化潜力和创造力,关键是要给社会赋权,激发其创造力和内生活力。以大理为例。为什么那里每周都有那么多吸引人的博览会、沙龙、读书会、户外活动、音乐会,而没有政府的批准、认可、认可和金钱?很简单,因为大理有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活跃的社区,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开展这些活动。这些往往不是政府擅长的。很多事情,尤其是文化项目,不需要也不可能由政府来管。相反,政府应该通过社会民主协商和共治来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来共同努力。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和角色。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政府要引导和培育社会,使其充满活力,恢复其内在活力,激发其发展动力。19报告强调要激发社会内生活力。关键在于明确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的主体作用,为社会赋权,为社会注入发展动力和能量。
政府的支持不仅要体现在政策上,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也要体现社会优先,向社会倾斜。要给社会的自我发展留有余地,社会能做的都要留给社会。关系到社会发展导向,有社会福利的事情,一定要有社会导向的人和团队去做。目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大多不区分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这使得许多以社会导向工作的社会文化公益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而许多商业机构往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社会文化公益项目中如鱼得水,赚取超高利润。
成都现在的做法完全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成都通过集中使用资金,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城乡社区整体可持续建设。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和社会力量已经完全完成了基本社会生态的构建和修复。目前,成都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12000多个,活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组织多达六七百个,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等。另一方面,这个城市有多少活跃的社会组织?
在2017成都社区建设项目中,罗伯特议事规则培训走进了成都14区县的200个社区。
成都2017城乡社区可持续建筑项目社区园林建筑分享会
我们建议学习成都,树立大文化理念,统筹资金使用,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积极培育以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团体、社会文化企业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主体。我们必须认识到,充足有效的公共文化供给是建立良好社会生态的重要前提,也是吸引和留住人的关键。这样才能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可能,聚集资源,打造平台。
我们建议政府的公共文化项目尽量委托给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和社会力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面向社会的人做面向社会的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不一定什么都要做,只是发挥必要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同时建议建立公共文化项目有效性的评估机制,使公共文化投资必须公开、透明、实用、有效、可持续、可评估、可问责。要使政府的公共文化文化服务发挥孵化培育社会文化主体的作用,发挥社会文化生态成长的第一驱动作用。
同时也呼吁本市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本市的文化精神建设,加入以振兴文化为使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改变城市,必须从你我做起。一个城市不仅需要文化产业,更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从事文化的工作者,无论事业还是商业,没有公共利益是走不远的。文化从业者需要有公益精神和志愿精神,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诱惑。我们呼吁每个城市善待这样宝贵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让城市的文化建设避免和远离功利、庸俗和短视。文化土壤日益积淀,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可期。
上海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
(这两天国家六部委发文,统一部署全国范围的地名整治工作。海南要求维也纳酒店整改名称一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什么是偶像崇拜?什么是文化自信?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现代文明的基本眼光。前车之鉴,后人之哀,未能前车之鉴,令后人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