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的空间教学内容

王亚平的空间教学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 65438+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始。时隔八年,中国宇航员再次在太空授课。王亚平的太空教学内容。

王亚平空间讲座内容1:走路如飞,转身如花,睡睡袋...15:40 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如期开讲。

课堂上,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不仅演示了他们在轨工作生活,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一些神奇的实验。

60分钟的“天宫课堂”吸引了亿万目光。孩子,对宇宙和空间充满了好奇。

“最高”班的课程表是怎么出来的,怎么教?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温馨,空间王亚平老师的“卧室”贴着全家福照片。

太空教师王亚平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河”核心舱开设了“天宫课堂”。在失重状态下,似乎“太空旅行三重奏”都能做到轻功,走起路来像飞一样,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由于失重,下肢血液膨胀,导致脸部肥胖。为了对抗这种情况,宇航员应该每天在太空跑步机上锻炼。健身器材包括跑步机和自行车...

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睡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他们可以站着睡,也可以倒着睡,高兴的时候不用固定睡袋,可以做“夜行者”。在这间“天宫教室”里,王亚平特意展示了她的“卧室”。她说宇航员都睡在睡袋里。“卧室”是根据个人喜好布置的。比如王亚平的“卧室”,里面有她和家人的照片,还有她自己的小东西。王亚平透露,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神奇的是,空间转向暗示着时空弯曲的神秘。

在失重环境下,很多成语,如脚踏实地、直下飞行、摇摆不定等等,在失重环境下都不适用,水不再往下流,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如何转身呢?在“天宫教室”里,我看到叶广福转过身,没有依靠手臂。随后,叶广福表演了伸臂和抱臂转身...“惊艳”!围观的人都惊呆了。

这是什么原理?是否违反了角动量守恒?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任董志川解释说,时空曲率的奥秘隐藏在真空和失重状态下。“这就像一个陀螺仪。当我们玩指尖陀螺的时候,当我们偏转陀螺的时候,会发现手的周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好像在阻止我们改变陀螺的方向。没错,这就是陀螺仪的特性,它具有维持初始角动量方向的惯性,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温柔的小手在不断修正旋转轴的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用陀螺仪来指引方向。”

董志川说,像陀螺仪一样保持原来旋转方向的“保守力”会作用在我们身体的正轴上,驱动我们旋转。“猫也会用这种转动前肢的方法来实现空中的转身,而不需要依靠它。”

真不容易,世界最高的教室如此“精致”

“与八年前的太空课相比,这次太空老师的活动空间更大了,有50平米。”国家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个航天教学专家组成员庞之浩表示,航天教育有多种形式。太空授课是最典型、最直接的方式,堪称世界最高课堂,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有积极影响。

但为了完成一堂“天宫课”,空间老师要练十八般武艺。“在教学之前,空间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教学的内容要先排练。甚至对摄像的要求都很高。”庞之浩透露,上次太空课上,王亚平的课程内容被筛选了好几遍。

8年前,为了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授课,成立了太空授课专家组。当时专家组成员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等20多个方案。然后经过头脑风暴,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决定进行两个物理实验,即物体的运动特性和液体的表面张力。

庞之浩解释说,这次“天宫课堂”非常成功,非常精彩。相比之下,这次不仅有物理实验,还有生物实验,可以开阔年轻人的视野。而空间老师王亚平这次更是从容淡定。

剧透,“天宫课堂”将继续开展太空教学活动。

中国空间站首个“天宫课堂”让网友们意犹未尽。以后还会有这样的课程吗?答案是:有!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未来,天宫课堂将继续开展航天教学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庞之浩说,2022年,我国将建成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大型长期载人空间站。相信届时中国的航天教育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视频传输、天地通话、携带实验、参与研究,或者在地面进行航天设计竞赛、参观体验、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

据了解,几年前,我国就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青少年空间实验方案,并每年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其中,优秀的青少年空间科学实验方案有望在未来送往中国空间站青少年科学实验柜实施。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2北京时间2021 65438+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始。时隔八年,中国宇航员再次在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为青少年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学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教学活动。

在60分钟的讲座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生动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讲座中,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在提问环节,有汶川的同学问,你能看到太空中闪烁的星星吗?有不明飞行物吗?

对此,王亚平回答说,目前没有看到UFO。因为在大气层之外,星星是不会眨眼的,它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黑色的。

王亚平说,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地球和太阳、月亮、星星,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不明飞行物。因为我们在大气层之外,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和干扰’,我们看到的星星会特别亮。

王亚平还分享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每天16可以看到日出,因为每90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

据悉,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全程直播,中国科技馆地面主教室和南宁、广西、汶川、四川、港澳四地地面分教室,以及***1420中小学生代表参与了直播活动。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3北京时间2月9日下午3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航天员神舟13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分组直播,给全世界的网友讲课。

这是中国“天宫课堂”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二次在太空授课。上一次是在8年前,神舟10飞船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舱内,为全国8万多所学校的6000多万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空间物理课,展示了如何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质量,如何进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实验、水球实验。

这一次,天宫班由神舟13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上进行直播。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依然是王亚平,这也是她第二次担任空间老师。除了向你展示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王亚平还带你参观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让你直观感受航天员在太空长期生活工作的情况。

循着镜头,我们看到王亚平的太空卧室挂满了与家人的合照。王亚平透露,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可以和家人打个电话。

当然,中国空间站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各种科学实验必不可少。此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将在翟志刚、叶广福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

按照预定的设计,本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天上的讲座课是中国空间站,王亚平做主讲,翟志刚、叶广福做助教。地面主教室设在中国科技馆,但同时增加了四个地面分教室,分别位于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

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航天员会及时与地面沟通,回答青年学生的提问。

四川汶川的学生问王亚平,你能看到太空中闪烁的星星吗?有不明飞行物吗?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王亚平的回答是还没见过UFO。空间站在大气层之外,由于没有大气层的干扰和阻碍,空间站里看到的星星不会眨眼,特别亮。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所以每天都能看到16的日出,这是在地球上永远不可能发生的美妙体验。

之所以开展太空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播载人航天的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并投身于科学研究。

人类的旅程是一个浩瀚的宇宙。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和振兴,就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研水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此密切相关。

如果不是科技进步,我们怎么可能建造自己的空间站,怎么可能实现载人航天,怎么可能主动探索太空?

据了解,天宫课堂品牌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明确的规划和设计。这是空间站的1级。未来,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和工程师进入空间站开展各种空间实验,继续执行天宫的教学任务。

看到直播视频的网友可能会问,在太空中没有基站,空间站怎么和地球通讯?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手机通信传输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没有基站,即使有,信号也传不了那么远。毕竟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多公里。

为了保证空间站与地球的通信,中国专门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按照预定的轨道可以覆盖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和空间站发出的信号先被中继卫星接收,再传播出去,实现空间站和地面之间的信号传输。

中继卫星的传输能力和速度相当于地球上目前使用的5G信号,延迟很小,速度非常快。

这样,宇航员无论是与地面控制中心沟通,还是给家人打电话,都可以实时传输,有声音有图像,就像在地球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