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长期以来,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课和社会课是分开设置的。不同学科的建立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各自侧重学科标准,内容重叠;道德课程按道德的方式建构,内容程式化,脱离儿童生活;社会科因为内容多而忽略了德育,等等。“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的道德与社会学科的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和评价上发生了变化。

“道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的疆域、文化、民族、历史的过程中,热爱自己的父母、学校、老师和同学,热爱家乡、祖国、党和社会主义。逐渐形成道德规范意识,理解人际关系,形成社交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的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相应的,“道德与社会”的内容涵盖面也很广,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培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由于课程的公民性和实践性很强,课程的内容建设不能按照一定的系统学科来组织,但特别适合于有机整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建设。当然,作为课程学习的指南,课程标准也必须具有基础性和开放性,让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

为了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境和话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开展多种多样的主动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有利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有利于群体认知和合作的生动开放的体系。因此,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不仅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

我们将“道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于公民教育,并赋予其特殊的课程使命——学会做人。你学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用课程标准的话说,就是“对生活有积极态度、有参与社会能力的人”和“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人格的人”。迄今为止,国内外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发和研制这样的新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德育老师能够首先理解德育课的真谛,用心备课,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意识,让他们真正从这门课中学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