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根据中国文献记载,阿昌族有发音相近的名字,如常娥、墨昌、尔昌。不同生活区的阿昌族有不同的自名,龙川地区自称蒙萨、傣萨、林萨,梁河地区自称汉萨、阿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意愿,一般称为“阿昌族”。

有四个主要的种族起源传说:

据说户撒区满回寨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从东边渡过怒江,历尽艰辛在胡萨定居下来。汉文献记载阿昌族先民主要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云龙一带,即户撒以东,与满回寨传说相符。

据说阿昌族的祖先来自“胡居康虎”。“胡居”是河边的意思,“康虎”是江头的意思,江头指的是胡萨区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户撒老人说:阿昌祖上有三个兄弟(即三个支系),老大叫仙道,老二叫阿昌,老三叫扎瓦(今景颇族的一个支系)。“仙道”首先来到了户撒地区,“阿昌”后来也来了。只有“仔娃”后来因为路没到,成了景颇族的一个分支。

在拉萨地区的曼丹新寨村传说,阿昌族是从南边的孟斯通附近的坝上迁来的。当时“孟四通”的大哥和二哥巴子管家关系并不融洽。二哥被哥哥赶走,带着一些老百姓去了胡萨和拉萨坝子。曼会村的阿昌族还说,有几个居住在户撒地区的姓普的人,被南方的“缅王”赶到北方,后来成了阿昌族。

还有一个阿昌族,住在中学里。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汉族。有的曾经有汉族家庭供奉的“天地、血缘、师承”牌位。据老人们说,他们的祖先过去住在祖国大陆。明初跟随将军木英征服云南,后留下来定居戍边,与阿昌族通婚。?

阿昌族起源于古代边强民族。唐朝以前,边强民族逐渐南迁,阿昌族的先民之一南迁到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后来一部分迁到怒江西岸,古称“巽川”,史载“巽川人”。13世纪前后,这部分先民南迁定居在龙川县胡萨巴孜,另一部分沿大理云龙、腾冲一带迁徙,最后定居在两河地区。据清代王文峰《云龙至阿昌族传》记载,约二世纪,阿昌族先民“刀耕火种,迁徙无常。每座山有五六个或者七八个,也有十几个,也不凑在一起。路社的速率是每百步或半里。酋长叫图伦。凡是住在山里的,身强力壮,善射善走的,都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官职,没有朝贡,男女成婚,没有媒体,他们听自己的选择,不考虑同龄人的辈分...不知岁月,农事靠花鸟,梅花开记年,野靛花开12年记星,竹花开60年记甲子。”据《后汉书·西羌传》等文献记载,羌人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西宁西南的广大地区。

早在周秦时期,羌人就开始向南方迁徙,逐渐到达今天的四川、云南等地。其中一部分从川西流散到滇西,成为云南古代民族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迁徙的变化,西南地区的民族不断分化或融合,到唐初出现了不同名称的民族,其中藏缅语族彝语支与老、博、漠沙有着渊源关系。阿昌族是彝族的一支,与这些古老的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古代人的后裔分为几个民族,阿昌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时期,以洱海为中心建立了南诏王国。唐代范绰的《舒曼》,三年出版:罗枫,南诏葛望,《西寻传,南通寻国》;卷四也说:“寻找蛮子,是葛罗丰所愿。”寻找传播,即从澜沧江上游以西到缅甸克柔州七仙山以东;泗国就是现在缅甸曼勒的领土。巽川之地以巽川人命名,巽川人是阿昌族的祖先。此时的阿昌族先民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以渔猎采集为生。?

“常娥”和“阿昌”的称谓出现在元代。《元史地理》金牙等地公布,傅斯说:“其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以东,与缅甸相接。西土八种:金牙、早百夷、夷、、夷、夷、曲罗、曲罗、。”常娥”是八种“土气”之一。据《元朝远征缅甸志》记载,元十四年(1277),“缅人侵边”,被元军击败,退守边疆。”他们被邀请去杀阿和常,但很少有人回来。

“阿昌是元朝历史地理上的常娥”。有一个元一代。他们居住在大理路、永昌府、腾冲府、镇西路、芒市路、陆川路,这一带一般是南诏时期的“寻夷”活动区。?

明代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有较为准确的记载。云南景泰《图经》吴龙洲说:“境内多飞蛾,即谋播蛮夷”;卷六《腾冲师》说阿昌族先民“住在山野”;《白衣传》载:“白衣在云南西南千里,其地万里。.....有许多习俗,如大百彝、小百彝、漂仁、哈拉...阿昌,故称百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