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7 |经典童话《稻草人》:小时候很难理解稻草人,但再读一遍其实是两行泪。
这种自我催眠的方法刚开始还是有用的,时间长了就失效了。还不如聋子吞炭,哑巴吃黄连。这对于自私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方式,但对于善良又担心的人来说,除了痛苦和无助,还会增加负罪感。最终,他们会像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倒地而死。
《稻草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童话。
叶圣陶先生以一个稻草人的视角,独立而无奈地看着这个世界。他看到蝗虫毁坏稻田,没有收成的农民捶胸顿足,在稻田边哭泣,他看到孤立无援的渔民为了给生病的孩子煮点粥,半夜反复撒网。他听说她们不甘心被家人出卖,赌债缠身,女人坦白了自己的挣扎才跳江自杀。......
所有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稻草人不断意识到自己内心与现实的冲突,一次次挣扎绝望。最后,稻草人不堪重负,摔倒在田野里,沉重而悲伤。
叶圣陶,原名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中国白话文和现代汉语的建设做出了创新而持久的贡献。
叶圣陶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言语犀利,真诚。他参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当时正处于旧学与新学的更替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如何在文化上辞旧立新。
叶圣陶深知文化的转型首先需要人的转型,希望通过教书育人来激发人的智慧。于是,他投身于小学教育改革,编写了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教材,筹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小学,创办了生活农场。他喜欢生物,坚持教育的基础是爱,把学生比作种子,老师是培育种子的园丁。
在改造新文化的漫长运动中,他坚持写作,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倪焕之》和第一部童话《稻草人》。
夜晚的田野里,花草树木睡得正香,昆虫和蝴蝶正在热恋。稻草人静静地看着晚上发生的一切,不睡不吃,笔直地站着,没有休息。
所有生物都精力充沛,忙着做自己的事。恰恰是这个有意识没有生命的稻草人,独自在黑暗中守护着田野。他没有鼻子,眼睛,手指和脚,但他很有爱心,非常负责。
他看到蛾子在稻叶上孵蛋,稻草人迫切地想提醒他的主人——丈夫和儿子都死了,稻子连续两年被淹,眼睛都模糊了。
他很伤心,似乎看到主人辛苦了一年,得到的是眼泪和叹息。
稻草人听到小屋里生病的孩子咳嗽着哭着要妈妈,看到无助的渔夫一次又一次地捕鱼。
他很难过。他看见渔夫在睡觉,拉着绳子。她太累了。
除了这些,还有鲫鱼呼救和跳河自杀的女子。稻草人的扇子再响,再怎么使劲喊,都改变不了即将到来的悲剧。
他的心碎了,他很难过,也无能为力。
只有恨,上帝给了他柔软的意识和挺拔的身躯,却忘了给他生命和救人的能力。
自古以来,无论社会、文明、国家如何发展繁荣,民不聊生,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加速入侵,政府一再妥协,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导致局势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外面没有民族独立,里面没有民主制度。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不得不承受来自外国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频频遭到掠夺和征税。在贩卖儿童和女孩是常态的情况下,能有御寒的衣服和足够的食物就更奢侈了。
天天有灾,多次饥荒爆发。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到处血流成河,农民生活极其悲惨。
稻草人就写在这个时候,叶圣陶把目光聚焦在动荡的农村,用工笔描绘了一系列农民的真实疾苦。
有人说稻草人的悲剧风格不符合童话的特点。
叶圣陶回应说,我最怕一些儿童书籍,它们把世界描述得非常简单平和。效果就是让孩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哭出来。
我们可以理解,大人是想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美化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但是皇帝的新衣会穿多久呢?而被这种平静的错觉蒙蔽了几代人?
是不是应该继续喊着“学好数理化,环游世界无所畏惧”的口号,却不教孩子什么是逻辑,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孩子读书写字,却从来不告诉孩子读书写字是为了什么?是不是问孩子长大了做什么,其实他对自己的人生另有打算。明明是告诫孩子要诚实正直,却在名利面前不诚实。
直到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大人的世界是如此虚伪荒谬,在这个虚伪的面具下投降了很多年。
叶圣陶在哑巴稻草人的帮助下,让孩子看清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沉重,培养孩子辨别真假的能力,学会洞察真善美,不至于一觉醒来发现无处可去,大喊:来不及了。
在叶圣陶的作品里,苦难是告诉大家还有希望,碾压是让大家不要忘记反抗。
说到童话,安徒生的丹麦童话大多来源于贴近儿童生活的场景,以儿童的视角描写浪漫奇幻的故事,唤醒儿童内心的震撼和感动,从而赞美善良和纯洁。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来放大艺术效果。
德国的格林童话多以民俗为题材,包含神话传说、封建迷信、宗教信仰等色彩。有些故事也有血腥恐怖的情节。价值观也是建立在善恶黑白之分的基础上,用清晰的爱与恨描绘了一个纯洁和平的世界。
《稻草人》具有民族特色,侧重于对中国底层农民现实命运的描写,以同情和讽刺的方式传达意义。因为是中国第一部童话,所以文字口语化,生活化,有利于孩子理解。
作者充满童真,开头寥寥数语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氛围,与苦涩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选取的故事接地气,表达清晰明了,一步步拉近现实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像稻草人一样追随没有生命的东西,深切感受人间疾苦。
我第一次看稻草人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那时的我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浅薄。我没有深刻理解这篇文章。我只是依稀记得有一个稻草人站在田里,却无法感同身受稻草人的内心。
直到最近重读,不禁觉得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重复的,尤其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另外,童年遇到一个兢兢业业、合格的语文老师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是值得铭记和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