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祖冲之手写的报纸材料
zǔ(拼音ch not ngzh:)(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南北朝时,齐国有一个叫的汉族人。祖籍为范阳县(今河北省涞水县)淇县,祖冲之祖父祖昌从河北迁居江南。祖昌曾是刘宋时期的“大工匠”(古代官员),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是朝中官员。
祖冲之年轻时接受了家族传下来的科学知识,年轻时进入华林大学从事学术活动。终其一生,先后在南徐州(今镇江)为官,如史、府参军、娄郡令(今昆山东北)、仆射、长水校尉。
二、数学家:祖冲之、pi。
圆周率的计算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很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在5世纪的成就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次飞跃。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研究天文历法。他从小就接触数学和天文学。公元464年,祖冲之35岁,开始计算圆周率。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大于周三”,即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以上,但究竟是多少,众说纷纭。在祖冲之之前,我国数学家刘辉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线法”,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圆的周长。就这样,刘辉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四位。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计算,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以圆周率分数的形式得出了近似值。祖冲之是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无从考证。如果你想象他会按照刘辉的“割线”法去找,那就要计算圆内接16000个多边形,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到国外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已经一千多年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国外一些数学史家建议将圆周率称为“祖率”。祖冲之除了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所建树外,还和儿子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但在祖冲之之后1000多年才被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