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地方志
1,方言文学
20世纪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争中开始触及乡村文学,30年代正式提出乡村文学口号,引发广泛讨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乡村文学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在内容上主张写台湾省地方的东西,在形式上主张用台湾省方言,但从文化的角度强调民族意识和地方色彩。这一时期台湾省的乡土文学是反帝反封建的现实主义文学,其主题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充满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在这个阶段,赖和创作了《惜她之死,惹事生非》、《陈旭谷的辉煌》、《龙宗英的木瓜集市》、《月下的杨》、《的哭女人》、《杨守玉的新年》、《郭秋生的不可征服的命运》、《赖清的女性悲剧》。
2.乡村文学
8月,1930,台湾省吴人日报连载黄的长文《如何不提倡乡土文学》。“无论你是统治阶级的代表,还是劳动群众的领袖,你都要始终为劳动群众做文艺,所以你要起来提倡乡土文学,建设乡土文学。”显然,黄的乡土文学是面向劳动群众的,是为劳动群众服务的,是关注农民疾苦的文学创作。由于政治压力,乡土文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几乎处于沉寂状态,只有钟理和、钟肇政等少数人在默默耕耘。
3.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60年代末,陈映真、黄春明、李乔、郑清文、王祯和崛起于文坛,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改变了台湾当代小说的发展趋势。陈映真的小说融合了强烈的民族意识、高度的国际主义和强烈的时代感,深刻地表达了台湾省籍社会的动荡变化,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思辨力量。黄春明的创作因其对本土小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而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
直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乡土文学大师陈映真的出现,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乡土文学在台湾省文学中的巨大力量和风采。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的创作高潮:陈映真的《唐倩的喜剧》、黄春明的《青的故事》、王祯和的《牛车嫁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乡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创作思潮。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作家的崛起。
台湾省的乡土文学之争
1977年至1978年的地方文学大辩论,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辩论。一边是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一边是自由派乡村派对立。两种政治力量、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在争论如何评价乡土文学、如何评价台湾省文学现状、如何看待台湾省社会现实、如何看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时很多文章对乡土文学持否定态度。台湾省当局也神经质,指责乡土文学是“工农兵”文艺的再版,“要彻底扑灭和打击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魏天聪。这场论争明确了1949之后官方文学和民间文学(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为乡土文学在文坛赢得了合法的席位,形成了以乡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它确立了台湾省籍文学的民族风格,回归乡土,反映现实,已成为作家们的共识。乡土文学思潮已成为台湾省域文学的主流。通过这场论争,台湾省的小说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大批较好的作品相继问世。
台湾乡土文学以其突出的反思精神和现实关怀,使台湾乡土文学成为中国文化思潮的独特脉络,这是台湾人从迷茫到反思、从沉默到呐喊、从悲伤到自救的精神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