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懿的思考
关于爱情。
这部剧的爱情是丰富的。君臣之情,如曹操与于迅,曹丕与司马懿。世界上有些感情随着历史的出现而存在,随着历史的消失而消亡。比如君主和大臣的关系。古代伦理最重要的部分是君臣之礼。朝臣忠于国王,绝不能狂妄自大。王有礼下士,人尽其才。曹操和于迅,曹丕和司马懿,他们从朋友变成了臣民,身份的变化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会尽力对你忠诚,但也会怕你。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随便了。我会害怕你,我会提防你。俗话说,身在世界之巅,必然承受最大的孤独。于迅进退两难。一方面是因为志趣相投,立志以* * *,支持汉朝,所以跟随曹操多年,交游深厚,必须竭尽全力为他谋划。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忠汉大臣,他竭力在曹石和汉朝之间权衡。面对曹操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权力位置,司空、丞相、魏公和齐王只有一步之遥,而于迅一般不愿意看到这一幕。所以,看到曹操送来的空饭盒,于迅什么都清楚了,如果他有不同的方式,他就不会寻求共同的事业。司马懿一路保护曹丕即位,虽然也是为了保全全家,但也实现了对曹丕的忠诚。两人相识相知,但在曹丕登基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那时起,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区别永远存在于他们之间。真诚尤为重要。当曹丕弥留之际,他看到白衣书生向他走来。他渴望再次见到司马懿,他在回忆他们曾经的美好时光。当时司马懿还是个书生,曹丕只是个五官端正的大夫。一切仍然是真的,什么都没有改变。如果说曹丕最后的真心给了谁,一个是郭昭,一个是司马懿。
朋友还是喜欢曹操和于迅,曹丕和司马懿。剧中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建立在相同的利益基础上,和我们今天的朋友差不多,但那时候的利益似乎承担的更多,比如家国情怀,民生情怀,宫廷争斗,历史总是赋予他们更多的意义。曹操和于迅之间的友谊是基于同一个初心,那就是帮助汉朝,永远做汉朝的大臣。虽然最后两人已经天各一方,但这却成了于迅多年来对曹操的协助和曹操对于迅的信任的根源。曹丕和司马懿的情况略有不同。司马懿想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曹丕想继承大一统,用司马懿的智慧统一全国。在这段旅程中,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这种友谊略带微妙,彼此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身份鸿沟,但正是这种微妙,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的复杂,以及隐藏在这种复杂背后的价值。
亲人的亲情,比如司马家。不得不说,看完这部剧,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先说曹丕。内心深处,曹丕一直是个孩子,一个缺少父爱,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孩子。虽然他是长子,也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他的父亲曹操并不喜欢他,更喜欢他的小儿子曹植,因为曹植才华横溢,与自己更相似。为了培养曹植,我不惜看到两兄弟互相争斗。曹丕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一次又一次受伤,不是被权力,而是被父亲,仿佛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同。曹植在这场战役中的失利,其实证明了他不适合当国王,不过是曹操的一厢情愿罢了。实际上曹操最后肯定了曹丕的才华,皇位就交给了曹丕。其实曹丕显然更像曹操。但从小缺乏父爱到胸中的压抑,还是让他不幸英年早逝。历史似乎出奇的重演,这一幕又发生在了曹丕的儿子曹操身上。甄宓不是因为曹植而喜欢曹丕,他们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结合,但他们是这场斗争中的棋子,缺乏感情基础。甄宓不受欢迎,她的儿子曹操自然也不受人喜爱。曹操更惨。他不仅从小缺乏父爱,还亲眼目睹了最爱的母亲惨死在自己面前。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给别的女人磕头,叫她妈妈,这直接导致了他妈妈的失宠。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曹丕心中生根发芽,以至于郭昭一次又一次的死去。虽然可恨,但也觉得可怜。所谓凡事皆有因,必有果。他这样做的原因实在令人遗憾。可是从小种在心里的仇恨太深了,怎么才能撼动?曹丕穿着母亲生前穿过的红裙子,躺在镜子前看着镜前的自己,仿佛看到了母亲,慢慢流下的眼泪让人珍惜。曹操其实还是个孩子,但他比他的父亲曹丕更坏。他不仅失去了父爱,也失去了母爱。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怨恨,他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司马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妻子和儿子孝顺和睦。为了救父亲,司马懿不惜当官。他来到这个充满危险的地方,与王子发生了争执。后来为了救家人,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化险为夷。司马孚为了帮助二弟司马懿,对家庭有所贡献,愿意入朝为官。不用说,司马师和司马昭是兄弟,司马懿和张春华是夫妻。就连后来嫁给司马嘉的白,最后也和这个家庭和睦相处。亲情和亲情的力量,总能激发一个人成长的潜能,司马懿就是最好的代表。另一方面,家庭的不幸又可能导致罪恶的深渊,最后不仅吞噬周围人的生命,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情,比如司马孚之于郭汜,郭汜之于曹丕,季布之于张春华。爱情如此绚烂,却又如此容易枯萎。爱情,有很多一厢情愿和不由自主。比如司马孚一生迷恋郭昭,但郭昭的心早已许给了曹丕。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心上人。郭昭被关进大理寺监狱时,他正坐在监狱门外。他只是想那样陪着她。虽然他救不了她,但也许他这样陪着她,她就不会害怕了。仅此而已。郭昭和曹丕本是两情相悦,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曹丕还立郭昭为皇后,成为这个朝代唯一能和他并肩而坐的女人。另一个痴情的男人是季布。季布一直默默守护着他的心上人张春花。虽然他从未表露过真心,但他正在用行动为此付出。后来,季布为司马懿训练死人。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张春花。为了春花的幸福,必须让春花的丈夫乃至家人安全。历史是激荡的,真相总是残酷的,苍凉而温暖的爱情更是感人。
论野心。
曹操、刘备、曹丕是一统天下的野心,杨修、钟会是大显身手的野心。与现代人的记录相比,历史人物的记录似乎要丰富得多。难怪我们要读历史,以史为鉴,看到曾经丰富的自己。曹操亲自看到了汉朝的软肋,于是下大力气一步步做大做强,想统一天下,结束战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曹操是进退两难的。一方面,取代汉朝并不难,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害怕被后人批评,所以不敢采取行动。但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并未改变,令人钦佩。刘备的志向是复兴汉朝,恢复中原。或许刘备也是一心要统一全国,统帅中原,但他要找到一面让人信服的旗帜,让人可以全心追随,所以他成了汉朝的复兴,还在故都。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曹操更坦白。当曹丕继承皇位,最终称帝的时候,当然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而这个遗志其实包含了家族的荣耀:我必须守住祖先打下来的山河,却不能毁在自己手里。一身白衣,风度翩翩,这是杨修和钟慧给我的最好印象。当时的士人大多想进入朝廷,发挥才能,建立功业,如杨修、钟会等。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认为自己很聪明,但他的聪明被他的聪明所误解,他最终带着遗憾死去。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钟会,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最后那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杀人不眨眼的钟会,却让我感到心惊胆战,不禁叹息。很难保护好自己的初心。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失去了理智,离开后很难找到回去的路。
在思想上。
这个心是人的心。我想看看司马懿的内心。伊一望向东方,望着什么。起初,伊一向东看,希望获得“完成一生的抱负、荣耀和最大成就”。然后,年轻的司马懿看着老司马懿,“伊一向东看,不是为了成就,是为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时间”。看人生,就是时间,就是活着,只要活着。杨修在被斩首前,最后对司马懿说了一句话:“你我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能忍,我不能。我会在那里等你。如果你能忍到底,就来告诉我,那个时候去和这个时候去有什么区别。”杨修很有才华,但他傲慢自大,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司马懿若当时就攻破城池,杀了诸葛亮,赢得千古功名,但后来他将。他知道活着才是王道。最后,伊一向东看,看着人们的心。这个人的心,既是身边人的心,也是身边人的心,不是自己用的。这个人的心,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心去行动,去生活。这是人们最应该期待的,也是司马懿最期待的。不再是别人手里的刀,而是自己的挥剑人。这是司马懿一生追求的。好在司马懿最后还是做到了。随着高平陵的变化,他变成了一个舞剑的人。他拔出剑,向天一挥去。他曾经缺席过。现在,一切都与他融为一体了,西玛·仲达。最后他终于不用苟延残喘了,也不用做别人手里的棋子和利剑了。他成了自己的棋手和执剑人,天下在他手中。
一部剧,看着历史变迁,官海沉浮,看着人生种种,世态炎凉。无论是正史,野史,诗歌,小说,电影,电视,总有一些人在思考它,记录它,呈现它,描绘给大家看。或带来视听享受,或引起情感交流,或激励人心。人们在思考,历史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的摸索和试验,最后,遇见人,遇见自己,遇见世界。
这部剧给了我太多的感触。我写几句话纪念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