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起源是什么?

相传围棋为尧所制,博物学载“尧制围棋以教其子”。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春秋战国以后,围棋的记载逐渐增多。从历史上围棋的轨迹数量逐渐增多可以推断,围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围棋分为黑白两色,但棋子的数量取决于棋盘上的轨迹数量,棋盘上的轨迹数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从国内发掘的文物来看,围棋的轨道多达10,围棋的轨道多达17。从内蒙古一座辽代古墓中发掘出一张围棋方桌,桌上绘有长30厘米、宽30厘米的围棋轨迹,纵横13条轨迹,共计155枚。到了东汉时期,围棋已经发展成为19行,361枚的棋盘。

一些Go术语:

1.指点:在自己原来棋子的斜上方或斜下方下棋,叫“指点”。因为鼻尖的步伐很小,人们也习惯性地称之为“小鼻尖”

2.龙:“龙”是指在棋盘上已有的棋子旁边继续向前延伸的下棋。“常”一般在战斗时与对方接触时使用,便于连接自己的儿子,更好地攻击对方。

3.立:“立”与“长”有细微的区别,“立”主要指的是靠近原棋盘,向下或向边线移动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