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一般原则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回答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2,即真实性、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确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谨慎性、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实际成本计价、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划分原则。这些12原则可以分为两类: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外部信息,帮助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因此,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应特征主要包括:
1.真理原则。它意味着会计应当以实际经济业务为基础,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①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换句话说,会计的原始数据应该是真实的。②会计要中立公正。
2.有用性原则。它意味着会计必须满足相关方的需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可比性原则主要解决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问题。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对会计指标规定必要的范围和标准。
4.一致性原则。意思是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要一致,不能随意更改。一致性原则主要解决企业的纵向比较问题。为了比较不同会计期间的企业,各个期间的方法要一致,不能随意改变。确需变更的,应当在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变更,并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变更情况、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5.时效性原则。意思是会计核算要及时进行。由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并没有停止,会计报告定期报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与反映对象在时间上一致,避免失去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
6.清晰的原则。它意味着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该清晰,易于理解和使用。清晰性原则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会计信息,才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然而,会计信息的大部分使用者不是会计人员。为了使会计信息对他们的决策有用,会计应努力使会计信息易于理解和简单。
7.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它意味着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反映。凡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都要在会计上有所反映,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全面性;为了公允地表达企业的经济事项和必要信息,应当完整地提供并易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即充分披露。如果某一信息被忽略或遗漏,导致使用者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应予以披露。但有些重要事项需要单独反映,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上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通过使用适当的方法做出最佳决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宏观调控部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者。他们决策的内容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不同,但会计主要提供一般信息,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是专门信息。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使用者决策的需要或对其决策产生影响,这意味着会计信息是有用的。因此,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还必须真实、可比、一致、及时、清晰、全面和重要。任何原则的缺失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确认和计量原则
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是为协调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而制定的。确认和测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确认就是确定一个核算要素是什么,其金额就是计量。因此,将确认和测量放在一起解释。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主要包括:
1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会计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经营活动对会计科目产生的财务成果为基础,判断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不论是否收到现金,都视为本期收入,凡是属于本期的费用,不论是否支付现金,都视为本期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用于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它的基础是会计分期。只有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上,才需要划分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配比原则和实际成本定价原则都是基于这个原则。一般情况下,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了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损益,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以是否收到现金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收到现金的期间视为收入实现的期间,支付现金的期间视为费用归属的期间。收付实现制也是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的原则。一般来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非营利组织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2.比例原则。意思是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要相互匹配。配比原则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如何确认收入和费用,这就引出了配比原则。在一个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中,收入是实现利润的前提,所以它非常关注收入的获取,而要获取收入,必然会发生费用。收入的重要性和收入与费用的关系决定了在确定一个会计期间已实现的收入后,必须确定与该收入相关的费用,才能正确确定该期间的损益。
3.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所有资产和材料都要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计价。这其实是一个测量原理。成本是指完成交易所支付的价格,即取得资产时买方认可的资产价值。完成的交易,即取得资产所花费的成本,就是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原则以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基础。除非增加新的成本,否则记录的成本不会改变,即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调整。
历史成本由买卖双方决定,可以由第三方核实。因此,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原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历史成本存在很多缺陷,于是人们提出了一些其他的计量属性。由此,现代会计计价的基本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其他计量属性并存。
4.收入支出和资本支出的划分原则。意味着会计要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如果支出带来的经济利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则该支出视为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带来的经济利益不仅与本会计年度有关,而且与几个会计年度有关,则该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通常,收入支出形成费用,资本支出形成资产。如果一项收入性支出被误认为资本性支出,其后果将是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价值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一项资本性支出被误认为收益性支出,其后果将是费用增加,利润减少,资产价值降低。由于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直接影响企业的损益和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企业必须遵循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划分的原则,才能正确计算损益,反映财务状况。
5.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计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当经济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在会计处理中有两种以上方法可供选择时,可以采用谨慎性原则。有些会计信息是估计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很难正确估计。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在选择时以稳健为标准。同样,在会计处理上有两种以上方法可供选择时,也应以稳健为主。
谨慎性原则的目的: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经营者的风险负担。会计人员在选择对净资产和利润不利的处理方法时,减少了所有者对企业的索取权和对外分配的利润,相应地提高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
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尽可能低估资产和收益,计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当资产从低估值,负债从高估值,相应的净资产会减少;不要预期任何可能的收益,但如果有合理的估计依据,就要预期可能的费用和损失,相应减少已实现的利润。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