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三级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 * *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敌后抗日战场,制定了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指出人民是战争舞台的真正主角,是铜墙铁壁,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被围困、被打散、被碾压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根据中央精神,中共北方局、热热岔区党委、平北区委制定了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方针政策,即建设一支由正规军(主力)、地方军(地方武装)、游击队(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县游击队
1938年7月,遂昌怀联合县县委、县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地方武装建设,组织建立地方人民武装。县长张书彦亲自动员和组织了秋长、迪达、北湾、七峰岔等村的中青年骨干参加的滦长淮连县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是怀柔区成立的党领导的第一支地方武装,游击队队长杨德泽(土生土长)。随着抗日游击活动的开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武装游击战术技能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队伍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短短三个月,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扩大到几十人。在县长张书彦的亲自领导下,游击队经常出没于怀柔、密云、十三陵、永宁等地,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保护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三个月后,随着八路军向宋、邓支队进军,游击队西撤,滦厂淮涟县停工,于是停止活动。这个游击队虽然只存在了三个月,却树立了怀柔人民武装抗日的一面旗帜。
1940年6月,八路军进军白依华,率十个团开辟平北,建立栾峰联合县,于1960年冬发展建立十几个区,其中怀柔八九个区。这时,红军袁带着长征经过的第十团四个连长,在长城南北的一、四、九区(八道河、七峰岔、琉璃庙)成立了几十人的四世游击队。1941年初袁调任第九区区长后,周德接任队长。枣树林地区成立了以孙长志为首的风莲密5区20-30人的游击队,宝山寺地区以南以文秀(延庆)为首的14游击队,七道河以谭(八道河)为首的北方游击队...
县区武装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政治军事素质显著提高,成为正规军的后备力量。2月底,1940,1940,以白河游击队和游击队为基础,改编为凤峦密游击大队,成为县级地方武装,以十团参谋长为队长,十团连指导员刘为指导员。1941年6月,这支队伍升级为10团2营,成为正规军,赵立业任营长,刘任教导员。从那时起,第十团从两个营扩大到三个营,其全部编制已经完成。1941年9月,白河游击队、汤河口游击队改编为平北游击总队第四旅,平北军分区派王振东为大队长。上述两个县级武装分别活跃在黄花城、沙峪、琉璃庙、枣树林地区。1942年,焦文星游击队、周德游击队改编为滦昌怀县游击队。1943年底至1944秋,更名为凌(九都河南、沙岭)东支队,当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更名为滦昌怀顺支队,65438+。从岭东支队开始,支队下辖三个连,县级地方武装走上正式舞台。怀顺支队后改为怀柔县大队,在怀柔县锤炼成一支武装强大的队伍。
地区游击队
1942年2月,平北区委关于地方人民武装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三个月内每个县至少建立五个区游击队,每个区游击队人数为20-40人。中共滦长淮、滦长淮县委大力加强区级游击队建设。区级武装建设的发展,极大地壮大了根据地的抗日力量。因此,日军在占领了大面积平原和浅丘的同时,山地根据地的各个区、区的游击队仍然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当时武装斗争的原则是:坚守山地,指向平原。白河两岸,长城内外,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敌人残酷地争夺地盘,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山头。为了摧毁敌人的点线面,粉碎敌人的“牢笼政策”,各区游击队成为主要武装力量。他们普遍实行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等灵活的战略战术,巧妙地打击敌人,逼退或孤立敌人的据点,扩大根据地。此外,各区游击队还采取措施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收割电力线、桥梁等敌设施,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
四海游击队成立不久,就投入了战斗。一天晚上,村里的联庄协会被包围了。经过军事打击和政治教育,联庄会投降,缴获步枪7支,手枪1支。周德游击队包围了九渡河村的伪自卫队。经过激战,7名伪自卫队全部被我俘虏。白河游击队追击四名特务,追到孙虎沟村,包围了他们。经过激战,他们共击毙1人,俘虏3人,上交手枪3支,手榴弹3枚。1942年春,周德游击队在黑山寨附近伏击伪警卫队,抓获伪警察12名,仅逃脱1名,缴械步枪12支。1943年夏天,五区游击侦察兵傅振廷和另一名侦察兵伪装成普通人潜入怀柔火车站,击毙两名日本鬼子,缴获1手枪。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逼近投降,各地警察和伪军惶惶不可终日。琉璃庙附近小据点的敌人全部撤退到琉璃庙大据点,当地日伪军有600多人。18日,由区长郭启山率领的40多名游击队员,连同附近村庄的400多名模范队和游击队员,包围了琉璃庙据点。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500余名敌伪投降,另有100人突围逃跑,但逃至黄土梁时,全部被县大队歼灭。此次战斗缴获迫击炮4门,机枪4挺,步枪400余支,手枪17支。
乡村游击队
村级武装也在快速发展。在抗日根据地,游击区的乡村相继建立了游击队或自卫军等群众性自卫武装组织。秋长、迪达、长垣、枣树林、大镇峪、庙上、二道关、黄侃、王佳宇等地的乡村相继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的游击队或自卫组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放哨、侦察带路、运送物资、扰乱交通、锄奸、带兵作战。一些村庄还建立了示范队和游击队。1942,平北区委指示,全村有10至30个模范队,3至9个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这些乡村武装英勇善战。王佳宇村游击队在保护县区干部、保卫抗日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当上级派干部上班或路过临时住宿的地方,村游击组就担负起躲藏或护送的任务;敌人进山搜索时,他们安置在村口山头上的游击队员把“新闻树”撞倒,村里的游击队员迅速拿起武器掩护干部撤退。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来往于王佳宇的八路军干部,没有一个在这里被捕或被杀害。其他村庄的游击队和游击队组织,在保卫和照顾伤病员、铲除汉奸和保护父母、瓦解伪军、中断敌人交通、切断电线、配合政府征收公粮和公款、保卫本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怀柔县、区、村各级地方武装组织,游击大队、游击队、模范队、游击队,在战斗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他们在战争间隙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军事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加强。这支武装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开辟、巩固、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在怀柔抗日战争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