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最高气温

常年生活在长沙,夏天的生活是最丰富的。它的特点是热,尤其是在烈日如火的三伏天。这是对人类生命和意志的考验。酷暑难耐,不能持续一整天,但夏天也孕育着秋果和秋收。

每天早上,太阳一出来,你就能立刻感受到强烈的紫外线带来的燥热感。到了中午,阳光灿烂的时候,走在阳光下感觉就像置身火海。经过一个上午的暴晒,地球已经吸收了足够的热量,并开始释放热量。温度计总是停留在37度左右,甚至达到40度。

晴热高温的天气不仅烘烤着人的身体,也烘烤着人的情绪。夏天身体容易中暑,心情更容易中暑。中暑的心情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时而躁动烦躁,时而历历在目地想象着过去,更多的是与炎热的夏天有关的回忆。

那一年,长沙经常发生杀人的事情。

记得小学学地理,只知道中国有三个火炉,都在长江边上,分别是重庆、武汉、南京。以我个人60多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长沙的酷暑应该是全国第四大火炉城市。

根据父亲对长沙的回忆,1954年,长沙洪水最大,湿热天气最长,最高气温40度(百度搜索长沙从1951开始有气象记录,最高气温42度,不知道是哪一年)。

那一年,长沙不时有人中暑而死。热死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热死的孩子用箩筐挑起来,送到城里尽快下葬。这种事情每年夏天都会在印度的贫民窟发生。没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所在的城市长沙,1954。这听起来很可怕。

1953年夏天出生在长沙,1954年刚满一岁。我幼小的生命熬过了这样的高温酷暑,这要归功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我顽强的生命。

“跟着脚走”——温暖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还有一件事在炎炎夏日总让我想起,那就是跟着爸爸去买米。

记得在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年夏天,炎热的夏天已经把大地烤得酷热无比,尤其是下午,炙热的阳光让我家门前新修的柏油路一条接一条的膨胀起来。黑色的柏油路上,层层可见的空气热浪不断升腾,树上的蝉被烈日烤得不停鸣叫,给下午休息的人们平添了几分焦虑和不安。

下午三点左右,父亲在忙碌了一天的生计后,准备去买米。买米的地方现在是聚观寺,当时也叫王家坪子,离我家只有吴京路两英里。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得知父亲要出去的时候,我必须和他一起去。大人叫小孩的行为叫“随脚走”。其实现在想来,小孩子的“跟着脚走”潜意识里是想让大人在他们上街的时候买点糖果之类的零食。就为了这个饕餮,我又哭又闹,态度十分倔强,以至于我父亲已经从大街上走到了大路上,我一路哭着追,一直追到了谢的裁缝店门口。

父亲见我抬脚就出门了,只好回头责怪我说:“你就是不听。大热天你得跟着我。你就知道是什么了!”说完,我伸出粗糙的手,领着我穿过门前新修的马路。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感到很自在。他们很踏实,不哭。他们穿着短裤,赤膊上阵,赤脚走在被太阳晒得几乎融化变软的柏油路上。只觉得软软的,热乎乎的,难受的,现在想不起来了,但还记得那种新鲜刺激的感觉。

过马路,走进斜对面的恒庆考场巷子里。路面铺的是长条花岗岩,也是被太阳烫的,小脚丫很烫但很光滑。难怪清朝以前的街道,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和滚动,能不平整?我父亲走得很快,我几乎被他一路小跑。只有这样,我才能跟上他的步伐,我的小脚丫才不会被烫伤。

跑出恒庆考馆,过了种植福园和燕子桥,前面不远处就是聚观寺的粮店。粮店是黑漆门,很大很厚(细节看都很大),店面也很大,感觉很爽。过了一会儿,父亲买了米上了油,领着我回来了。

肩上扛着20斤大米,手里拿着一瓶油,领着我走在烈日下,父亲显然很吃力。他喘着气,轻轻对我说:“看你下次还跟着脚走吗?你知道这次很神奇。下次不要跟着脚走,记住了吗?”语气中有责备,但更多的是怜悯。

听着父亲的呼吸和一路反复的念叨,我踩着滚烫的石板路和柏油路,很快又回家了。没有吃零食的欲望,也没有被父亲责怪的抑郁症。只有走在烈日下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才是真的:“小孩子不懂暑热的滋味。”

很多年了,每到夏天,总让我想起父亲用脚买米的情景。眼前总有一幅水墨画般的画面:一个瘦弱的父亲,穿着白色t恤和士林蓝短裤,肩上扛着大米,一手拿着一瓶油,一手拿着一对发夹,光着膀子,穿着短裤。

在浏阳河游泳差点淹死。

炎热的夏天也给我们这些调皮的城市孩子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消暑方式,那就是在河里游泳。

尤其是暑假过后,脱离了学校的控制,父母忙于谋生无暇顾及,我们这些生活在贫民窟的调皮孩子更是无拘无束。每次吃完午饭,李湘的孩子们就悄悄地溜出家门,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去湘江或浏阳河游泳。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次非常冒险的活动。没有成年人的监督,孩子们容易出事故。即使是现在,每年夏天,电视上、报纸上依然频繁看到孩子游泳溺水事件,更不用说我们长大后的五六十年代了。在我们这条街上,一些孩子吃了午饭,和我们一起去游泳,而另一些孩子再也没有回来。

我记得住在我们后面街上的一个小孩叫毛雅子。他十二岁了,很大。他中午出去了,再也没回来。他的父亲是三轮车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可惜他被捞回来后被放在了竹铺上。即将成年的孩子就这样死去了,留给父母一生的悲伤和痛苦。

十岁那年夏天我自己也差点遇险。还好,和我一起去的邻居大哥,游泳很好,比我大好几岁。他和另一个邻居想尽办法把我从浏阳河的河道里救了出来。其实当时溺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孩子思想的差异。

那天下午,我和他还有其他邻居的孩子一起去浏阳河游泳。那时,我还没有学会游泳。起初,我只在岸边齐腰高的水里玩耍。邻居的大哥就靠他的好水。玩了一会儿,他对我说:“我们游到对岸去好吗?”那里的水比较清,比较好玩,还可以偷农民的西瓜吃。“细芽子贪吃,一听说有西瓜吃就动心。但我说:“我还不会游泳。我怕到了河中央!”“他说没关系。我带你去那里。

当时邻居的大哥也就十四五岁。他看起来像个成年人,擅长水性。横渡湘江和浏阳河毫不费力,让我们这些不会游泳的人羡慕不已。正是基于对他的信任,我才让他背我到河的中游。谁知一进河道,水流湍急,我慌了,双手紧紧扼住他的脖子。他喘不过气来,一直叫我放手,可是那样的话,我怎么敢放手?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理解什么是死亡。我不仅没有松手,反而抓得越来越紧。我真的像一根稻草一样坚持住了。他呛了两口水,慌了。仰泳后,我潜到水下。他奋力挣脱我的手。我在水里不停的挣扎,不停的喝水(还好没噎死)。我心想:这下完了,完了...

这时邻居大哥挣脱我的手后冷静了下来,带着另一个会游泳的邻居从后面快速靠近我,把我靠了过来,一人牵着我的手游了一会儿才把我拉上岸。

落地后,我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我躺在沙滩上,只听一个年长的邻居小孩说,快扇他嘴巴,把他叫醒,以免溺水的鬼钻进身体里(民间有个习俗,溺水后被救的人要扇自己嘴巴,以驱鬼醒义)。我赶紧坐起来说,别打了,我醒了。说罢,哇的一声,吐了一大滩水,人彻底回过神来。

回家的路上,邻居的大哥对我说,你真幸运。如果我今天淹死你,我会主动告诉你父母。说实话,我游泳以来从没呛过。今天是我第一次尝到窒息的滋味。要不是有人帮忙,我早就主动救你了。我说,我不知道怎么把你的脖子越抱越紧。可能是看到深水里有人浮上来就慌了。

就这样,两人聊起了劫后余生的感受。回到家不敢跟父母说自己还像没事一样,但是内心真的很害怕。每次想到被淹的场景,他们总是心有余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生命不息,所以今天我还能在这里摆弄这些文字。啊!我永远不会忘记夏天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记忆!

高温天的“装窑”受到钢的回火方式的鼓励。

十七岁时,我参加了工作。单位是砖厂,第一份工作是装窑。参加工作不久,就进入了盛夏。炎炎夏日,气温本来就30多度,我们只好钻进黑洞洞的窑房里装窑。

具体工作是将六斤重的砖按照一定的烘焙要求堆成一摞摞具有通风功能的砖墙。这是一项需要一些熟练技巧的手工工作。持续四五个小时,每天负重几十吨。

尤其是炎炎夏日,我们站在一个刚刚被1000度的熊熊大火烧蚀过的窑房里。我们整个身体就像是被捞出来的水。没有一根干纱。窑房里虽然温度高,但是很暗。窑室顶上挂着两盏低压白炽灯照明。高速运转的轴流风扇包裹在刺耳的噪音、热风和灰尘中,让我们呼吸困难,睁不开眼。我们脚下,穿着一寸厚的布底圆帆布鞋。

和我们一起进厂的有些人实在受不了这种痛苦,干脆辞职回家了。有的人开始在医务室和医院打电话请病假,有的人找关系换工作。总之,只要能摆脱这份工作,他们每个人都会飘洋过海,各显神通。

人在热的地方工作,出很多汗,嘴巴特别渴。只有不断喝水,才能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窑外有一个大木桶。木桶里面是用老茶叶制成的茶叶。茶很浓,就像现在的老抽,上面飘着一层白砖灰。每隔十分钟,你就会跑出窑子来一瓢,呼吸外面的自然空气。我对我体内的抗体感到惊讶。一个运营团队十几个人喝一桶茶,共用一个勺子。在一起工作了很多年,没有染上什么乙肝之类的传染病..

在那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也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我总是用小说《钢铁是怎样被前苏联炼成的》中的一句话来给自己打气:“劳动是严酷的,但它能把人锻炼成钢铁教育。”我还经常背诵古人的教导:“所以,天要塌下来给斯里兰卡人民,我们就要先苦他们的心,劳他们的筋骨,饿他们的身体,空他们的身体...然后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这个信念来坚定你的意志,坚持那个繁重而艰苦的工作。冬去春来已经六年了。我是在又黑又热又满是灰尘的窑车间里度过的。也就是说,六个炎热的夏天都是在窑房里熬过的。

尤其是那些年龄比我大的老师傅,从50年代中后期进厂就一直从事这项工作,直到80年代中后期退休。可以说,他们一辈子都是和红砖一起生活的,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正是这六年的打拼经历,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我的文化水平是小学的基础,中学的牌子,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拿起了原版的中学课本,开始了系统的自学。自学的目的一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二是坚信所学的知识终究能派上用场。

1979炎热的夏天,7月7日,8日,9日,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高考虽然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更激起了我的信心和勇气。终于,在1982炎热的夏天,我收到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我在电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后来气温40度,也不过如此。

在经历了1954的极端天气之后,又经历了一次40度的高温天气。那是2013年8月10。

第一天的天气预报信息告诉公众:(当时没有微信)今天的气温将达到40度。长沙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持续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已经达到40多天,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

40度的高温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大气温度已经超过人体温度四度。在这种极热的天气里,身体一不小心就会中暑,轻者晕倒,重者休克。我刚刚六十多岁,春天去了秋来,经历寒冷和夏天对我来说并不罕见,但这种炎热的天气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因为第一次太小,没有记忆。)

面对这样的高温和极端天气,公众的反应很正常。虽然太阳还是有毒的,但和平时没什么区别。退休的阿姨奶奶们还在晨练,年轻人照常工作,40度的高温对身体也不是特别难受。

我记得那天碰巧是星期天。我整个早上都在公园里锻炼和放松。吃完午饭,下午在空调房睡了个午觉。太阳落山的时候,40度的高温正常过去了。仔细想想,难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持续的高温天气加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调节功能。另一个是电力充沛,空调设备普及,提高了人们抗高温的能力,让城市里的人普遍感觉气温40,但也仅此而已。

炎炎夏日,我们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活内涵。在阳光、炎热、高温的蒸腾下,我们总会解读出一些不寻常的故事,产生一些难忘的感受,时不时在记忆硬盘中回放。

结束

*本文由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Simi,编辑|木叶,排版| Lillian。无出处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