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洪泽何处寻(六)明代洪泽湖地区的防洪

古洪泽湖地区,历史上除了被湖水淹没的古徐国都城古蔺淮郡城外,还有一个依托洪泽湖的都城,就是明朝初期在安徽凤阳城外建立的凤阳都城。

1368年,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凤阳府人,现在的洪泽区南部属于当时凤阳府的盱眙县。

建国后,朱元璋一心要在家乡凤阳建立明朝,于是开始在凤阳外建新都,并在盱眙县修建了自己的祖坟。但是明朝开国之初,每年因为战乱,人民生活还是很艰苦,被征用的工匠苦不堪言,于是出现了工匠造反和巫术事件。

朱元璋得知巫术事件后,杀死工匠,停止凤阳新都建设。工程完成后,成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南京定为明朝的首都。

正是因为洪泽湖位于所谓的明朝龙脉,都城就在这里,明朝时期,大明政权非常重视黄河、淮河、大运河、洪泽湖的防洪。

明初,当地流传着刘基稻壳渡江筑堤,108道湾的故事。

传说朱元璋夺取天下后,为了保护凤阳都城和盱眙祖陵,把修筑洪泽湖大堤的重任交给了开国宰相刘基(字伯文)。

接到任务后,刘基正在挠头。他想夜以继日地修理堤坝。有一天,观音菩萨给刘基做了一个梦,告诉他筑堤的秘法。

刘基从梦中醒来后,听从观音菩萨的法号,下令从州府调运数千艘民船环湖而行,随船装载的稻壳向洪泽湖东岸进发,从淮阴码头沿河靠泊至江坝待命。

不到两天,洪泽湖上就刮起了西风。刘伯温下令让载着稻壳的民船沿着湖岸把它扔出去,让它随风漂流。稻壳随风飘散,南至江坝,北至淮阴码头,在湖东堤上渐渐汇成一条百里长的稻壳步道线。

刘基带领修堤官员乘船巡逻,看到稻壳显示的湖东岸恰好有108大弯和小弯,于是立即命令随行官员按照稻壳显示的线路绘制洪泽湖大堤施工图。据说按照这幅图修建的堤坝很少决堤。

除了刘基筑堤的传说,还有陈玄、潘继勋、杨一奎等关于明代洪泽湖治理的人物。

陈玄(1365-1433),安徽合肥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明清时期水运体系的创始人。

陈玄是洪武、文健、永乐、洪熙、宣德五代的军事统帅。永乐元年(1403)起任运粮将军,后主管淮安地方事务。

永乐十三年(1415),因汇通河完全通航,明成祖决定停航,改走内河运输。当时江南水运沿运河到达淮安后,要经陆路转运过坝,再经淮河到达清河,损失巨大。

经过实地考察,陈玄采纳了老建议,从淮安城西侧的关家湖挖了一条二十里的运河,取名清江浦。清江浦将管家湖引入淮河,修建了四座闸门,及时泄洪,减少洪泽湖地区的洪水。他还沿官家湖东岸修筑了十里长的大堤,提高船只的运输能力,使油轮可以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更是不计其数。

陈轩负责粮食运输已经30年了。他对漕运事务实行了许多整改措施,精准而有远见,可谓“穷尽政策”。同时,他主政淮安期间,在治理淮河和洪泽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潘继勋(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石梁,号银川。今天,浙江省湖州市的人们。明朝中期的大臣和水利学家。

潘继勋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历时27年。潘继勋不辞辛劳,一生多次深入工地。他提出了黄河、淮河、运河综合治理的原则:“河相连则河治,河与淮河相交则河治。若河、淮同时入海,则河、淮归海治。”

在此原则下,根据黄河高含沙的特点,潘继勋还提出了“以水治河,以水攻沙”的策略。潘继勋非常重视堤防的作用,以达到以水冲沙的目的。他总结了当时修堤的经验,创造性地将修堤工作分为远堤、连堤、格堤、月堤四种,因地制宜地在河两岸精心布置,共同使用。他特别重视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真土不流沙、厚薄不吝惜生活费”、“逐堤探查”等堤防修复原则,规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堤防修复措施和质量检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潘继勋主张合流,但为了防止特大洪水,在一定条件下,他不反对有计划的分洪。潘继勋不仅是“以水攻沙”战略的发起者,也是这一战略的有力实践者。

万历七年(1579),第三次治河时,坚持“堵口治河,筑堤破河,复坝防外河,造坝破堤,停疏浚工程省钱,开老黄河仍受益”的治理原则, 和“筑高家大堤六十余里,集贵人大堤四十余里”在徐、隋、邳、苏、陶、青两岸修筑远堤五万六千余尺,在党、冯两岸各筑一坝。 徐、裴、冯、党的堤防长达140余里。在崔镇、旭升、吉太、三义修建了四座减水石坝,水闸移至甘洛以南。淮阳之间的堤坝都是修建的。经过这次治理,“高堰初建,口清,徘徊数年,河水无大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潘继勋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丰富的治河经验,发明了“束水洗沙”的方法,深刻影响了后世“治黄”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治河和洪泽湖地区防洪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一奎(1536-1609),字,号后山。明万历十四年(1586),升任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总理。

万历二十一年,由于黄河水位上涨,淮河输给黄河,泗州(今盱眙北)明祖陵被淹。为了挽救这一危机,杨一奎提出了治河的措施,即“分黄河治淮河,不疏浚河口引黄河”。

万历二十三年三月,杨一奎率二十万人,在桃源(今泗阳县)开巴荒新河。从黄家嘴将黄河排到东经清河,再排到安东五口(今涟水)和灌海口,以降低黄河的流势,并在清口修筑七里积沙引淮。在高家堰修建了吴家墩、高良涧、周家桥三座水闸,分别将淮河入海,缓解淮河上涨。我还怕淮水不泄为好,一部分水从运河入河。工程完工后,明祖陵的水逐渐退去,洪水才得以缓解。

明代,由于凤阳府和洪泽湖的特殊地位,洪泽湖的防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最成功的时期。虽然黄淮的洪水没有被完全控制,但泗州城、洪泽镇等淮河沿岸的古镇依然幸存,洪泽湖依然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