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人长期以来对水利经济有着简单的概念。例如,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46年,韩国派出水利工程师郭征,劝说其西方邻国郭芹花费大量国力修建大型灌溉渠,以免向东入侵韩国。在修建的过程中,秦发现了它的阴谋,但经过利益分析,他决定继续修建。结果工程完工后,“四万多公顷土地用卤水灌溉,收益一亩。”所以关中是沃野,没有凶年。秦富强,卒为诸侯”(见郑白渠)。说明当时人们意识到,修建大型灌溉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从中可以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中国历代许多中央统治者和地方官员也把防治水患、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富民的大政方针,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堤防、灌溉渠、运河,如著名的黄河、长江堤防,都江堰、河套灌区,灵渠、京杭运河等。,各地的人们也修建了无数的小型水利工程。现代定量水经济学起源于美国。1915年,J.C. Fish首次提出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1930年,E.L. Grant写了《工程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工程方案的经济比较方法。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洪法案》,规定政府修建的防洪和河道整治工程要保证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费用。后来,在1950、1962、1973、1979年,联邦政府、参议院和总统先后颁布了关于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政策、标准和方法的文件。要点如下:

①水利工程建设要实现四个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福利;

(2)多方案比较,从以上四个方面综合选择最佳方案;

③除了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立场进行经济分析外,还应从水利工程管理企业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

④强调资金的时间价值,将不同年份的资金按选定的资金折现率以复利折算为当年的资金,并进行比较;

⑤各种效益的估算有相对统一的方法和步骤;

⑥利用效益成本比、内部回收率等几个指标进行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

⑦分担水利工程综合利用投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优化水利工程和流域开发的规划。

世界银行的专家提出了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和影子汇率的概念,可以反映当地材料、劳动力和货币的真实价值和稀缺性以及供求关系,以消除扭曲的价格体系对经济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20世纪40年代,我国引进美国的效益成本比法进行水电建设方案的经济比较。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采用年限补偿法来比较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自1979年进行经济改革以来,开始吸收世界各国合理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经济学体系。水利电力部6月5438+0985发布了《水利经济计算规范》,国家计委9月1987发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这些都对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