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是中国什么时候发明的

[滚动]

是中国画最常见的画风,因“轴”而得名。一般一个作品装轴,也有很多作品装轴。中国画的计量单位“轴”由此而来。有垂直卷轴和横幅。竖轴、挂屏、中堂是直的,横挂、手卷是横幅。

卷轴的起源与纸的普及密切相关。

东汉和永元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制作了质量较好的纸张,纸开始被用作书写材料。晋代(公元3世纪)左思写《三都审判》用了十年时间,说“豪奢家争传写,洛阳贵为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洛阳纸贵”的故事,说明纸在3世纪已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3年),据桓玄《建康(今南京)志》载,他下令:“古无纸,所以用简,不用尊。”今天,所有使用简单的人都用黄纸代替。“这是统治者下令推广以纸代简的最早记录,对纸的推广和应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早期在纸上写书的形式,完全被帛书模仿。纸被广泛使用后,逐渐从抄写发展到卷制,形成了完整的卷轴体系。因此,这一时期[东汉晋代]在图书史上也被称为卷轴时代。

早期,纸卷的形状沿袭了帛书卷,古代文献和敦煌纸的记载都证明了这一点。到了后期,专辑体系转型,就演变成了独特的造型,也就是折叠和旋风。纸卷就像一个丝绸卷轴,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缠绕。纸卷通常由几张纸组成。古代纸张的长度往往有一定的标准。每张中国纸约一尺(0.231厘米)。关于金纸的规格,宋代诗人赵锡虎说:“高者一尺,长者半丈。”敦煌纸一般宽约30厘米,比晋纸略宽;长度大致为41到48厘米,约等于中国尺子的两尺,与古代用两尺纸来钞书的说法大致相符。

纸卷每行的字数也不固定。从形体上看,有几十个字到几十个十字。论文一般是单面写,双面写。六朝以来,出现了朱、墨两种颜色书写的纸张。正文用朱书写,注释用墨汁书写,是后世彩印的先驱。纸卷的抄写格式沿袭了帛书,变得更加细致。

纸卷的质地远不如丝绸柔韧结实,需要更多的保护。于是,一些已经在绢轴上采取的保护措施,在纸卷时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纸卷的头部除了本身留下的空白“冗余”外,往往还需要加一个“包头”(以下简称“包头”)来保护纸卷。袋头用结实的硬纸,或者用丝绸之类的丝织品,中间系一根带子把纸绑住,称为“带”。丝带一般是用丝做的,这在古代也是很讲究的。有些人还用不同颜色的胶带来区分不同类别的书籍。一些大书有许多卷。为了避免与其他书籍混淆,保护卷册不受摩擦,要用“书衣”包裹,称为“书”,写成“书”。说文曰:“嘿,书衣也。♫♫♫♫♫♫♫♫♫♫♫♫. "这样的一包就是一包,一般十卷或者五卷为一包。

这种卷轴形式一直沿用到唐末,后来演变成折叠、旋风等折叠形式,再发展到活页装帧,引发了书籍形式的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