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生平简介李时珍做了什么?
他的祖父是草药医生,他的父亲李颜稳是当时著名的医生。他以前是太极医院的医生。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辛。他父亲不想在李时珍那里学医。李时珍14岁时,随父赴黄州府赶考,却是秀才。李时珍出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医学。他不热衷于科举考试。后来三次去武昌应试,都失败了,于是决定弃儒从医,学医。23岁随父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富顺王之子朱侯的病而成名,被武昌的楚王朱颖聘为宫中“殿官”,掌管好大夫府的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予“太医院法官”一职。三年后,被太太医院推荐去北京判刑。服役一年后,他辞职回了老家。
关于李时珍在帝国医院工作的经历,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李时珍曾经担任过帝国医院的法庭法官(正六品),也有人认为他只担任过医师(正八品)。不管他的立场如何,李时珍被推荐到朝鲜是不可否认的。泰医院的工作经历,可能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为《本草纲目》的编纂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李时珍积极从事药物研究,经常出入太原医院的药房和皇家药库,对全国各地的药材进行仔细的比对和鉴别,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也有机会欣赏到王宓和皇室收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纲目》。同时从当时的宫廷中得到了很多关于民间本草的资料,看到了很多平时很难看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唐董碧唐董碧是李时珍从太医院回国后,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创立的。辞职回国后,他成了一名医生,致力于药物的调查研究。在此期间,唐董碧建立了自己的名字-东壁。
李时珍致力于写作。在几十年的行医和阅读经典医学书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古代草药书中的许多错误,并决定重新编写一本草药书。35岁开始编纂《本草纲目》,以《证本草》为基础,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这期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开始,他多次离家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许多名山大川,查出了许多难题。
在编撰《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让李时珍头疼的是,由于药物的名称混杂,往往混淆了药物的形状和生长。过去的草书虽经反复解释,但有些作者是从书上抄来的,而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所以越解释越糊涂,矛盾倍增,让人无法认同。比如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是草,像麻黄,但颜色是蓝色的,开白花。宋朝的马谡认为像大清,指责陶弘景根本不知道。另一个例子是一种狗脊骨形状的药物。有人说像龙背,有人说像龙背,有人说像龙背。李时珍在父亲的启发下,认识到“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走万里路”。于是,他不仅“收白”而且“访四方”进行深入调查。
五步蛇,即周琦产的五步蛇,具有治疗风痹、惊风、癣症的作用。李时珍研究了很久,但起初只是从蛇头那里观察到的。知情者提醒他,这是在江南兴国府(今阳新县)的山里抓的,并不是真的蝮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蝮蛇,他请教了捕蛇者。他被告知蝮蛇的尖牙是剧毒的。如果一个人被咬伤,他应该立即截肢,否则他会中毒而死。在治疗上对各种疾病都有特效,所以很有价值。国家官员强迫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抓他们,以便向皇帝进贡。周琦这么大,其实只有城北的龙凤山有真正的蝮蛇。李时珍刨根问底,想亲眼观察一下蝮蛇,就让捕蛇者带他去龙凤山。
龙凤山有一个Suānní洞,四周是嶙峋的岩石,灌木和石南缠绕着灌木丛。蝮蛇喜欢吃石南的叶子。在捕蛇者的帮助下,他终于亲眼见到了蝮蛇,看到了捕蛇和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蝮蛇时,言简意赅。李时珍对药物的认识,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而是“一件一件,颇有真材实料”,“把各种产品罗列出来,反复看”,对实物进行对比检查。这就澄清了很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药物。
锦鲤,穿山甲,是常用中药。陶弘景说,它可以两栖,白天爬上岩石,张开它的鳞片装死,把蚂蚁引诱到甲胄里,然后合上鳞片,潜入水中,再张开甲胄让蚂蚁浮出来吞食。为了知道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观察。在樵夫和猎人的帮助下,他抓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解剖出一升左右的蚂蚁,证明陶弘景是对的。但他从观察中发现,穿山甲吃蚂蚁时,是挠窝舔窝,而不是把蚂蚁引诱到甲胄里,吞到水里。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的正确一面,纠正了他的错误。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本草纲目》初稿完成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享年61。后来过了10年,又修改了三次,前后算40年。卒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万历二十五年(1596),李时珍死后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