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的演化历史

三清山第一次海浸发生在14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当时三清山地区地壳运动处于“地槽”下沉阶段,海水浸蚀了4亿年,沉积了厚达几千米的双桥山群复理石海相碎屑岩,混有海底火山喷发。“晋宁运动”后,地槽沉降的历史结束,地壳开始逐渐回归抬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6543.8亿年前,三清山地区成为南海的一个岛弧。大约在9-8.5亿年前,洋盆消失,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三清山地区正好处于古板块结合带。中生代以来,陆内A型俯冲和陆内伸展奠定了地质构造和地理格局,为三清山花岗岩的地质地貌形成、生物繁衍和人类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质环境。

约9亿年前,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留下了珍贵的古洋壳遗迹,即蛇绿岩混杂带(9.68亿年)和角闪石片岩(866±0.1.4亿年),是古板块对接和晋宁造山运动的重要见证。8.3 ~ 8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三清山位于扬子大陆板块与华南裂谷盆地的过渡带,形成海相磨拉石-复理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早期,该区处于海岸-陆缘沉积环境,以碎屑沉积物为主;然后“雪球事件”出现了,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

震旦纪,大陆地壳基本固结,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震旦纪末发生第二次海浸,历时654.38+0.6亿年,一直持续到奥陶纪末。沉积了超过4000米的浅海砂页岩和碳酸盐岩,包括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并沉积了一套浅海泥硅质和碳酸盐岩地层。奥陶纪末“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后,三清山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作用。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然发生了第三次海浸,但海水只到了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两亿多年前,三清山结束了长期的海洋历史,开始进入内陆开发的新阶段。654.38+0.8亿年前,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期间,三清山地区发生了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运动,并伴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没活动,从而奠定了三清山景观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也是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的奠基时期。此后,经过新生代的变迁,造就了独特的花岗岩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叠纪印支运动后,三清山及邻区为大陆地势相对较低的复式向斜。自此,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盆脊景观格局。

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山雏形期,由于欧亚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该区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随着赣东北深大断裂的陆内俯冲,形成了东北三清花岗岩基底,怀玉山脉开始呈现挤压性“坳陷隆起”型的低缓隆起,并逐渐经历微弱的剥蚀,两侧出现陆相盆地。当时包括三清山在内的古欧亚大陆与古北美大陆相连。

晚白垩世盆脊伸展形成期,进入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后地壳强烈伸展,产生大规模断块。怀玉山脉快速隆起,强烈侵蚀,花岗岩体出露地表。据估计,侵蚀厚度约为4000~5000米..山脉两侧不均匀断裂,形成红色碎屑岩断陷盆地。北侧盆地小,南侧新疆断陷盆地大,厚度2000~3000m..山和盆地之间有巨大的反差。是怀玉山脉的主要形成时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开始分离。古近纪到新近纪,盆脊缓慢变化,是地壳强烈伸展后的相对休眠期,山体侵蚀微弱,盆地萎缩,沉积不足。

第四纪盆脊转换期,地壳呈波浪式缓慢上升,怀玉山上部和山麓附近的三清湖-喀山冯特森林有三级夷平面,新疆谷地形成三级阶地。从怀玉山山麓到新疆盆地,地壳抬升幅度依次减小。同时,它沿某些部分断裂,导致差异升降。三清山受周围三条正断层控制,又慢慢上升。在怀玉山隆起的背景下,成为怀玉山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观的造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