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的推理

1.文言文实词如何推断词义1,正规训练推断法:即通过对字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一、造了袁的《福柯记》。

b、少弯就能获得朝圣(1998高考)

A句中“造”的语义符号是“比”。联系下面的“袁宅中的霍克吉”可以推断,与该地相关联的含义应该是“道、曲”。B句中的“进”字是形声字,义为“见”,结合下文推断为“访”的意思。

2、声学训练推断法:(一般错误推断法)找出一般错误关系,用本义解释借用义。

A,一个军人出轨了,而人民却天天安于现状。

b、你要回家摆酒杀鸡当饭吃。

一句“敦”和“钝”发音相近,“钝”是“不锋利”的意思,那么“士兵的欺骗”就是“士兵的欺骗是迟钝的”,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损,兵器不锋利。”在B句中,“么”和“邀”是同音异义词,推断“么”是“邀”的意思。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其词性,再根据词性推断其内容词义。

一、据堪舆之固,其掌握永州之地。

b,一个好的士兵会尽力守卫重点。

c、改名字,然后描。

戴着一顶饰有朱颖宝藏的帽子,腰间戴着一枚白玉戒指。

A句是对偶句,“证”与“支”相对,“实”与“地”相对,“地”是一个地方的意思,所以“实”也是名词,所以推断“实”是“危险的地方”的意思。在b中,借助于“好”推断出“强”应该是形容词,然后在C句中借助于“变”解释为“硬而有力”,推断出“悖论”应该是动词,解释为“隐蔽”。D句中“腰”借助“穿”解释为“穿在腰上”。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和宾语多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和代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从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意思。

楚王很贪婪,相信了张仪

信仰无处不在

在A句中,“张鑫一”是动宾结构,因此推断“信”是“相信”。在B句中,“信”是句子的主语,推断“信”是名词,称为“信”。

5、联想推断法:通过文中相关句子的用法,相互比较,确定实词的意思。

一、晋人拖出去,打了败仗(1998高考)

b、让老弱妇孺进城(2001高考)

在A句中,我们想到《口技》中的“拖家闹”和《送马晟东阳序》中的“当我余”和成语“弃甲拖兵”中的“拖”都是“拖”的意思,进而推断出这句话中的“拖”。在B中,我们把它与莽中的“骑墙以望归关”和佘江中的“骑在鄂竹上回望”联系在一起。两句话里的“骑”字都是“爬”的意思,那么我们推断这句话里的“骑”字就是“爬”的意思。

2.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技巧有哪些?《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有一个附录,有150个实词。为了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对这150实词的多义性进行了系统整理,每个词的词义基本都是以《辞海》的释义为依据的。

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讲解,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予收入。1,艾2,安3,博4,贝5,贝6,本7,毕8,冰9,冰10,查11,常12,超13,池18。除19,传20,词21,从22,大23,差不多24,颜25,当26,道27,德28,度29,短30,余31,法32,方33,费34等。过44,他45,恨46,后来47,胡48,患49,或50,病51,还有52,即53,既54,假55,间歇56,见57,解58,进59,做60,刚61,提665。71,莫72,奈73,内74,句75,期76,奇77,动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但84,如85,若86,善87,略88,少88。其中97,属98,号99,穗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鼻涕108。退110,死11,王112,王113,邪114,微655438。谢118,119,辛120,兴121,杭122,兴123,秀124。易129,易130,易131,易132,阴133,阴134,右135,过136。设141,支142,支143,支144,朱145,贼146,族147,卒148。

格蕾丝。(爱情的古代遗风也是左传)(2)动词①利人。

(吴光苏爱。陈涉家族)(这四位君主睿智而忠诚,慷慨而慈爱。

《论秦》)2爱与关怀。(父母爱子深远。

摸龙告昭皇后)(爱子,择师而教之。《师说》)3闲,舍不得。

齐虽小,不爱牛。《史》)(我不喜欢财宝被重视和珍贵的地方。

《论秦》)4可惜。爱二毛(可怜白发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我不能不爱我的身体。(《南巡指南》序) (五)传“”,藏,藏。

爱而不见,挠头。(《靖女》)(3)形容词。

卑鄙。所有的人都热爱国王。

(《齐欢史》)2。一个(1)形容词。1舒服,舒服。

君子不思饱,不思安。(《论语?当官两年,心安理得。

(《琵琶行》)2稳。风雨平静如山。

(《茅屋被秋风吹破》)③安全。谢庄遂安。

(冯婉贞)(4)安定。不患寡而不平等,不患贫而焦虑。

(《嵇将伐》)②动词。1健康。

衣食无忧,敢专必分人。(《曹刿辩论》)②安置,安置。

王平在离山十英里的地方扎营。(失落的街亭)(3)使...稳定。

顺其自然。(《纪氏将伐》)③代词。

在哪里,如何。裴红安来了。

(《鸿门宴》)燕子知道天鹅的野心!(陈涉贵族家庭)3。被(1)名词。被子。

在白天和黑夜里,我倒在了地上。(杨修之死)②动词。

①覆盖。大雪越过群山,袭击了南越的几个州。

(《答魏忠礼《师道》一书》)过了一段时间,回到家,听到老婆的话,如被雪打。(《促织》)2苦,遇。

秦王又打山洞,被打了八个。(《荆轲刺秦王》)世间有饥,天之行也。

(《论积累与储存》)3应用,应用与。去混沌,被混沌对待。

(《荀子?要细致)(3)介词。意思是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谤。(《屈原列传》)(4)皮,通“皮”,动词。

①穿在或穿在身上。这位将军强壮而犀利。

(《陈涉世家》)2披散着,披着。至于河边的屈原,则被放出来在泽河岸上唱歌。

(《屈原传》)。

3.如何推断文言文实词的词义,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对学习文言文和考试大有裨益。1.根据汉字的构词特点,从形上推知义,联系上下文,就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上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如作家在《东阳送马晟》的序中说:“天冷,砚硬,手指不能屈伸,懒。”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掌握“懒”字。根据构词法可以知道“懒”是形声字,发自内心。其形在“心”旁,本义为心。“心”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这一点。结合“手指不能屈伸”和“伏”这两个词可以推断,这里的“懒”的意思是由“怠慢、细长”的本义引申而来的“懈怠”的意思。第二,联系上下文,做语法分析,即考察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句子结构固定,组合有规律。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意思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和宾语常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第三,连接上下句,进行结构推断(根据对应词在全句中的意思推断意思)。文言文中有很多语言现象,如排比、对偶、并列等。两三句对仗中,对称词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通过分析已知词的词义和词性,可以推断出未知词的词性和词义。四、联想教材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内容词,对于其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立足点。如果你平时对课文比较熟悉,能记住大量含有“常见实词”的例句,那么在阅读和考试时,你就有很大的机会根据文中相似的例句找到正确答案。

所以要善于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中举一反三,相互比较,分清异同,从而解决试题中实词的意义问题。

4.如何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意义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用双音词表达。复音词是在文言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结合词语来确定文言文实词的意思。

在形成双音节词后,文言实词的意义是根据文本的意义来确定的。如浙江卷2011,句中的“贞观之始,第一”和“第一”可以由“第一”、“府”、“家”、“平”、“第一”等词组成。

“第一”是序数的意思,这显然是错误的。“房子”和“家庭”都是房子和住所的意思,这里不用。

“等”是一个等级,不能用在这里。“吉”是什么意思?有一种说法叫“状元和”,意思是在考试中成为状元。

所以“第一”就是“考过”和“及格”。多做构词法练习,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单词,还可以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词,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汉语中有很多同义词或近义词。一个字里的两个字可以互相解释,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比如《追》、《说文解字》:“追,追。”“一一,追也。”

类似的还有很多,只举几个例子:“简,宝爷。”“保,甄也。”

“玩吧,去拿。”“得到它,播放它。”

“呼,呼也。”“呼,呼也。”

“嘿嘿。”“嘿嘿。”

“冯,成也。”“程,冯也。”

“帅,将也。”“对,帅。”

“杀,杀。”“杀,杀。”

“多,换一个。”“改变,甚至更多。”

“嘿,戒律。”“戒律,是的。”

“系统,剪裁。”“裁,服也。”

“假的,骗人的。”“骗,假的。”

浙江卷2011“文以疑问,成就曰‘子无罪’。”这里的“疑”就是“疑”,“疑”和“疑”是相互训练的。

试卷中把“怀疑”理解为“怀疑”是正确的。成语是直接从古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成语来确定。比如。

“不灵活”这个词意味着“站不住脚”。浙江卷2010 (HUAO)“和大人讨论的时候,有一种委屈。”

“弯曲”是站不住脚的。年轻的乔叟与成年人的争论一点也不无理取闹,这凸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如果解释为“羞辱”,那就错了。再比如“借鉴”就是“学习”。

2011浙江卷“隋狱不远,须留心。”书中的“主管”一词是“教训”的意思。

章文熙用隋朝灭亡的教训说服皇帝安抚民众,赢得了唐高宗的赞扬。句子结构规则往往是固定的,所以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好方法。

比如浙江卷2011的“第一明静”是动宾结构,“第一”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否则就是错的。“执法必严,宽以待人”这句话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显)秉公执法,赦道,“方戴逸”。张文轩在“模仿”戴舟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颠倒了,会被理解为“张文显仿戴州,所以执法公正宽大”这不是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轩的评价和赞美,把他比作戴周。“方”的意思是“类比”、“类比”。

文言句子也有对偶句和并列句。如《浙江卷》2011中的“夷富而健,劳而怨而叛”,“夷”指百姓生活的安逸;“劳动”是指人民的艰苦生活。

并列句结构相同,位置相同,意义相同,这对于我们确定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很有帮助。比如浙江卷2010中的“善是雅字,功是俗句”就是骈文。

“好”和“工作”是一个意思。“大家都好奇他的才华,又怕他的笔。”

同样是骈文,再比如2007年的浙江卷,“我受了很多苦,怕它敏感,为它工作服务。”据此,“怕”不是担心或害怕,而是钦佩和顺从。

“恐惧”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受了很多苦”和“怕其敏感”都是动宾关系。“苦”不是痛苦、艰辛或辛劳,而是辛苦,而且被视为辛苦。

王定国写了许多诗送给苏轼。苏轼认为他勤劳,佩服他的聪明,佩服他写得一手好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的含义和感情会发生变化,导致古今词义不同。

比如“稀里糊涂”,在古代,“稀里糊涂”是“轰轰烈烈”,“稀里糊涂”是“一本正经”,形容人轰轰烈烈,庄严肃穆,是一种褒义。现在用来形容愚昧无知的人,是贬义的。

“可爱”在古代的意思是“偏执,不听话,是贬义。现在用来形容听话、顺从的人,作为一种恭维。

“恨”在古代是后悔、不满的意思,现在是憎恨、怨恨的意思。古代的“怨”是“仇恨、怨恨”的意思,现在变成了抱怨、埋怨。

古今不同义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现在的意思可以代替古代的意思。

否则,你无法理解。如浙江卷2011,“不十天,四百疑狱判,改悔者无怨。”

句子中的“监狱”是监狱吗?“怨念”算不算投诉?我们不妨用换元法来看看是否有意义。其实“狱”在古代是一个“案”。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判案”的说法,意为“审判”,现代常用词也有“判决”一词。“怨”不是抱怨,而是仇恨和怨恨。

这更能说明章文熙执法公正,深得民心。被定罪的人也是深信不疑,愿意认罪的。

文言文中的实词自然不可避免。其实伪字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错误,通假字代代相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同音字替换原字,一种是用相近字替换原字。

广义的通用字还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如何区分通假字?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比如浙江高考语文卷2010中的“与你讨论天人之际,何乐而不为?”总之,挽留乔叟是魏祖思的话。“反”的意思是“还”,也就是“还”的意思。

乔叟

5.中考文言文:如何准确推断文言文中内容词的意思,需要大量的文言文和历史知识。只有通过深度积累,才能有这种意识。

比如:水、河、河等。,早期文言文专指江河,长江下游和黄河。但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的文言文可以指现代意义上的水、河、河。

当你积累了丰富扎实的基础,就可以根据作者的时间来判断了。我们所研究的实词的古今词义,大多是与古代和近古代相比较,缺少“中古”这个阶段。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考试的时候要以教材为准,否则可能会扣分。

6.文言文中的实词是什么?它是汉语的一种词类。词包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

文言文中的实词多为多义词,意义不定。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背下来,但是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内容词的意思,这是比较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意思。

比如“世界大同小异,不要用它来制造灾难”,题目给出的意思就是制造灾难——消灾。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判断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勇的反抗,有人劝他不要惹事。虽然“家”的意义可以从“做生意”引申到“消灭”、“去除”,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推断出它的其他意义是“吸引”、“挑拨”。

扩展数据:

文言实词的特点:

1.文言文中有很多对仗、对偶、并列的语言现象。对偶中,对称词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通过分析已知词的词义和词性,可以推断出未知词的词性和词义。

2.句子结构固定,组合有规律。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意思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和宾语常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

3.在文言文中,有些复合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偏义复合词,一种是同义复合词。复合词的意义偏向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同义复合词就是同义重用。

百度百科-内容词

7.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其解释:理解文本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实质是结合语境判断常用实词的意义。

“常用实词”,它的范围不是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实词;(2)文言文中频繁出现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中,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找到的内容词,特别是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强调的内容词。“文中”指的是语境,语境是正确理解意思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虽然有些实词没有出现在课本上,但都可以通过整体的语境推断来理解。

考查重点: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合词、通假字,其中重点是一词多义和双音节复合词。从词性来看,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代词。

在分析名词时,首先要防止看词造义,其次要注意确定被命名事物的范围;形容词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形容词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之间的关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很少,但经常出现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的考查。

对“多义动词”意义的分析和推断,一直是文言文常见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实词考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明显”是指直接给被考查的单词加分的那种;“隐”是指在一个句子的翻译辨析中,只要理解了原句中一些实体性词语的明确含义,就可以翻译或辨别译句的对错。复习文言文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时,要重点掌握通用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合词、词类活用等等。

(详见:(1)中国高考指南p 119;(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高手过招”和“筹备信息博览会”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整理。)

1,通假字;2.古今不同的含义;3.同态;4.一词多义;5.偏复合词;6.词类的灵活运用。学法建议1,注意积累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b、注重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c、从近十年的高考题中积累,最好能独立完成;d、加强文言文的文本阅读,对常考、易错的内容词进行整理总结。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A、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意义;b、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专有名词的真实含义可以忽略;c、不要深究涉及更深专业知识的词语含义;d、真实意思和灵活运用的区别;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方法指导1。语境分析(根据语境意义推断词义)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是多义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背下来,但是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意思,这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意思。

比如:(1996全国高考题)“世界大同小异,不要以此为咒”,题目给出的意思是:咒——消除咒。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判断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勇的反抗,有人劝他不要惹事。虽然“家”的意义可以从“做生意”引申到“消灭”、“去除”,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其他意义是“吸引”、“挑拨”。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对应词在整个句子中的意义来推断意思)文言文中有很多语言现象,如排比、对仗、并列等。在两两三倍的对仗句中,位置对称的词一般都是同一个词类,意思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的词义和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断出未知词的词性和词义。比如“国亡家灭齐头并进,圣人却永不见国。”

(《屈原传》)。上下句用“儿”连接,表示并列关系。根据“亡国灭族”这句话可以推断,“圣人治国”也应该是并列关系,翻译过来就是“圣王治国平天下”。

如果翻译成“明君治国”,就是主谓关系,显然和上一句的结构不对应。又比如:“所以,我极累极倦,从未停止过对天的呼唤;这太痛苦了,我都不用给父母打电话了。”

(《屈原传》)。“劳累过度”是“疾病缠身”的反义词。

“遭受疾病和痛苦”并排列出几种情况,翻译成“疾病、痛苦、悲惨和悲伤”,那么“极度疲劳”的“极端”就不能翻译成“极端”。语法分析(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和宾语常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比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把驴放了,拿柴做饭”,题目给出的意思是:柴——柴。

“柴火”这个词前面是动词“拿”,后面是动词“煮”。不难推断,它是名词,应该是“柴火”的意思,“柴火”是动词,显然不妥。四、联想推断法(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立足点。

所以要善于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中举一反三,相互比较,分清异同,从而解决试题中实词的意义问题。比如:(2001全国高考题)“不出城者两耳”,题中给出的意思是:拉——被俘虏。

根据《廉颇蔺相如传》中的“秦攻赵十城”说,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杀,北驱”,题目给的意思是:北——指落荒而逃的人。

根据《论秦》中的“追死驾北,葬尸百万,流血飘流”,可以推断“死”是“亡命”,“北”是“战败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