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由来

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其原名为“承天天门”,意为“承天启云”、“受命于天”。广场外围,左边是文官办公室,右边是武官办公室,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宏大气势。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为“天安门坊”,意为“受命于天”、“保平安、治百姓”。

元朝至元初元年(1264),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为首都,元初九年改都。元大都始建于元四年(1267),完成于元二十二年(1285),历时18年。大都城从里到外就是宫城、帝都、大成。

明朝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克元朝,改称北平。

永乐元年(1403)正月,燕王朱迪将北平改名为京,暂称“杭宰”(皇帝不在时杭宰的都城)。到位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招募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当时,江苏省苏州市吴县象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宫殿,负责设计和组织建造天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此时的北京城和清政府一样动荡不安,天安门广场也因为缺乏有效的打理而略显破败。

到了1915,清朝已经成为历史,民国和清朝皇室达成协议,紫禁城仍然是皇室的私有财产,所以天安门广场也关闭了。

到1928,此时国民革命军刚刚北伐完毕,沿途征服了直系和冯系的势力,终于在这一年攻克了北京,将张赶回山海关。毫无疑问,中国的新领导人蒋介石也在天安门广场上挂了头。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北京也成了沦陷区,具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也被傀儡政权打上了标语和旗帜。

然而,随着1949新中国的成立,天安门广场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这个时候的画像,和我们后来熟悉的,或者说延安时期毛主席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从那时起,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发展的风风雨雨和点点滴滴。到了1980,改革开放之初的天安门广场之前,今天有了熟悉的模样。

百度百科-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