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川汶川地震中关于解放军的感人故事!!!
很快,一架运输机从重灾区茂县上空飞过。当时舰上除了5名舰员,还有65438000+官兵。按照计划,第一批将有15名队员跳伞,第二批将有85名队员跳伞。这里海拔4999米。如果算上茂县4000多米的平均海拔,无疑是万米海拔。运输机测风雨的雷达扫描仪上显示的回波越来越强,暴雨打在运输机的玻璃舱上。透过窗户向下望去,山势巍峨,悬崖陡峭,树木参天,地震灾区地面上是一片片钢筋裸露的废墟。飞机上的伞兵都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12年6月4日中午左右,运输机一步步逼近茂县灾区,开始在上空盘旋,寻找最合适的时机跳伞。大约五分钟后,运输机下方的云层突然散开一个降落伞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茂县城关大桥。于是跳伞指挥员立即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果断下达了跳伞命令。大校李振波首先跳出机舱,随后是六名跳伞队员。瞬间,雪白的伞花开了,飘到了谷城茂县。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茂县上空的云层变化很快,原本打开的降落伞窗口瞬间关闭,运输机只好继续在上面盘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降落伞窗口重新出现在云层中,8名跳伞队员没有犹豫。他们抓住有利时机,迅速跳出船舱。但之后茂县上空开始下雨,而且雨势越来越大。降落伞窗口再次关闭。原本准备第二批跳伞的85名伞兵只好坐进运输机,继续在上空盘旋...
12: 25,震后第一批跳伞的15勇士终于踏上了震中茂县的土地。
少将痛苦的选择
5月20日,空降兵某部司令员王维山向记者讲述了空降的全部经过。
“这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选择,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方面要坚持总部下达的命令,另一方面要保证官兵的安全。下这个决心不容易!”王维山感慨道。
有过400多次跳伞经历的少将·王维山深知任务的艰巨:茂县的地形特别复杂,全是陡峭的悬崖,没有着陆点;境内大部分山峰海拔约4000米。平时训练只需要在几百米高空跳伞的空降兵,今天要在4999米高空跳伞,4000多米高空跳伞需要氧气面罩。伞兵要从云层上面跳伞,对云层下面的情况一无所知,只能靠伞兵自己控制。
但是王维山没有太多时间犹豫。他很快决定派一支15人的队伍空降茂县。这15官兵都是空降兵骨干,有100多次跳伞经验,熟悉山区地形,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区。
李振波,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1978入伍。作为空降空投的总指挥,新一代伞兵的主伞也是在他的领导下研制的;当研究成功时,李振波是第一个尝试跳跃的人。在得知四川地震需要支援后,李振波主动请缨参战,并最终被任命为这支空降分队的队长。
任涛,一名来自四川德阳的战士。他的奶奶在地震中遇难,岳母受重伤。他悄悄把悲痛藏在心里,全身心地投入救灾。因为熟悉当地地形,他被任命为第一伞降分队的班长,担当起“尖刀”的角色。
……
让我们记住这15勇士的名字:、、李志宝、、郭、、、赵四方、雷志胜、刘、、王乐妍、于亚斌、任涛、李玉山、向海波。
关于生与死的信息
15伞兵接到命令后,立即准备好空降所需的重要装备:滑翔降落伞、GPS卫星定位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必要的干粮和饮用水、必要的药品。
出发前,按照空降兵的传统,王维山亲自在15官兵的左臂上系上一条鲜红的丝带,祈祷平安。
然而,跳出机舱第一人李振波一出机舱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危险:跳出机舱后,主伞未能打开,身体在空中一落千丈,生命垂危。但他很快平静下来。当他下降到距离地面700米左右时,他冷静地打开了备用伞,最终安全落地。
成功着陆3分钟后,通信上士雷志胜立即与指挥所建立通信联系。他第一时间报告了降落情况,提供了一个关乎战友生死的重要信息:地面地形复杂,不利于大群人实施高空跳伞降落;天气又变坏了,剩下85人用的伞都是圆伞,不如他们用的翼伞灵活抗风,建议取消剩下人的空降行动。
此时,飞机已经第三次在茂县上空盘旋。在机舱里,其余的伞兵站成两排...危急时刻,飞机舱门缓缓关闭,先锋队提供的信息让指挥员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20分钟后,65,438+04伞兵已经全部集结在李振波周围。他们迅速与茂县县长取得联系,向指挥部汇报了茂县的灾情。直到下午6:5438+05,李振波大校才抽出时间向妻子盛亚玲报告她平安无事。“我们15人安全到达。”他气喘吁吁,就说了这么多。
用降落伞御寒。
接下来的7天7夜,无论余震还是暴风雨,无论食物还是水的匮乏,都没有影响15勇士们完成任务的决心。
报告灾情是这个伞降分队的首要任务。登陆当天下午3点,他们用携带的通讯设备第一时间发回了茂县的灾情。为了进一步了解茂县和汶川交界处的准确灾情,他们一边艰难地向震中汶川县挺进,一边每人背着20公斤的装备,躲避余震落下的飞石,踩着山体滑坡的泥石。他们每天在海拔3000多米的泥石流山路上行进30公里。他们所有人的脚上都有血泡,五名球员的胯部正在溃烂。
为了出发时携带更多装备,15每人只穿了一套迷彩服,带了不到三天的干粮和水。所以从17开始,他们就开始没饭吃,没水喝,也没药吃。因为大火,每个人的嘴巴都起泡了。夜幕降临,他们不得不钻进降落伞抵御川西高原的夜寒,5名队员感冒了。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调研,他们先后在茂县、汶川等地选择了沿途6个着陆点,指挥引导了20余次飞机起降和空投,特别是在茂县南镇木托村选择的空投和着陆点,解除了附近乡镇654.38+万受灾群众和病人的困境。
5月20日,李振波大校翕动着干裂的嘴唇说:“在茂县灾区的七天七夜里,我和我的战友们冒着多次余震,爬上了四座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走了220公里。我们先后侦察了7个乡镇55个村的灾情,向上级报告了30多批重要灾情,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在前往汶川的途中,跳伞支队还发现150余人被困山谷,其中包括在当地写生的成都美院师生47人,中外游客106人。他们迅速报告情况,请求支援。
与妻子的电话
7天7夜,这15勇士们从未向上级诉说过他们遇到的艰辛,但李振波大校和他的妻子却很少通过电话汇报他们的艰辛:
5月5日下午6点438分左右,盛亚玲终于再次等到了丈夫李振波的电话。“我们从茂县走到了汶川。”“吃了吗?”“从开始到现在,我只吃泡面。”“那边情况怎么样?”“我们周围都是山洪和悬崖。”“注意安全。”
电话总是那么短。盛雅玲又一夜没睡。
第二天,她试图回拨卫星电话,但没有用。晚上7点左右,丈夫用手机打来电话,她很惊讶。“我马上要去都江堰了。”你现在在做什么?"指挥信息的收集和侦察,向上级报告,抢救重伤员."
17年5月20时,盛亚玲忍不住拨通了他的电话,虽然她知道丈夫此刻一定很忙。“今天,我在去都江堰的路上遇到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现在要撤到汶川,明天就要赶往成都。”“现在怕有疫情,你要注意预防。”“放心吧,我会把14人安全带回部队的!”“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无论我们去哪里,人们都对我们很好。这几天没洗脸也没换衣服。晚上真的很困,就拿伞当睡袋睡一会儿。”
谣言和真相
15空降兵成功登陆震中时,网上有“空降兵牺牲4人,10人无法联系”的传言。采访中,当本报记者和空降兵官兵谈到外界对他们的种种传言时,他们都表示,“我们没有时间去管外界怎么说,但我们在尽自己的职责。”
其实外界对空降兵的性质和跳伞的真实情况并不太了解。据36岁的空降部队营长梁肖介绍,空降部队具有机动性强、突击速度快的特点。救援灾区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用直升机直接把部队运送到目的地,一种是用运输机把空降兵送到目的地,伞兵伞降降落。
“由于灾区地形非常复杂,树木多,断墙多,地震后地面变化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在这种情况下,派15官兵跳伞勘察灾情是非常正确的,大部队实施精确救灾措施是非常正确的。”
安全归队后,空降兵医务人员为15官兵做了体检。除了一名少校跳伞时扭伤了腰,其他人身体都很好。受伤的少校感慨地说:“这七天七夜,每当我休息的时候,哪怕是片刻,战友们都来给我搓背。是战争的友谊和战友的爱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经过七天七夜的连续奋战,这15勇士们显得有些疲惫,但灾区人民还在等着他们。他们没有时间休息,很快就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