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历史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邵北灌溉工程,蔡晨、汉沟、合水、峡等人工运河;汉代的洪沟陂,魏晋南北朝的曹魏淮河荒地,南朝梁五帝在淮河中游修建的浮山堰坝;隋唐北宋时期的通济渠、汴渠,以及苏北的海堤,这些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南宋以后,由于晋宋对峙和黄河泛滥,淮北水利遭到破坏。元初,设立洪泽万虎府,领导白水堂灌溉土地35000公顷,耕种10000多户。明清以来,黄河对淮河的夺占,给河道和池塘带来了大量泥沙,抬高了河床入海,导致尾差。

1867年,两广总督曾国藩在清江浦设立淮河引水局,但因清淤困难、缺乏经费而未动工。1909年,南通人张骞设局丈量江淮水利,1913年,张骞任北洋政府淮河局局长。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建设委员会下设淮河引水委员会,并于1929年7月成立国民政府直属淮河引水委员会,蒋介石任主席。在淮河改道时期,国民政府利用中英两国的庚子赔款对淮河进行了一些勘测、设计和地方规划治理,疏浚了苏北的几条淮河支流,修建了几座小型船闸,在防洪、排水、抗旱、航运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