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戳中国邮戳历史
“大隆”邮票诞生于1878中国,1872使用的上海海关总署椭圆形印章(英文)为邮戳,表示邮资、运费支付。1878年,清政府正式发行邮票,使用海关英文地名邮票和中文地名邮票。1897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大清邮政,一枚带有传统文化风格的“八卦”二字邮戳诞生,每个卦代表一个地名。后来由于邮局越来越多,卦式不再适用,于是八卦邮票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大圆邮票。1903,11月,清政府邮政总局规定邮戳由1904改为。1912清政府垮台后,干支年改为民国年。直到1933,外圈才是钉齿邮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使用单线三式邮戳,地名和日期从左至右排列,年份改为公元年,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957 65438+10月1日起,邮电部发行新邮戳,采用直径25毫米的汉字圆形邮戳,邮票表面分为上半圆、上月牙、钉槽、下月牙、下半圆五个方格。除了这种普通邮戳外,还有景区日戳和各种针对特定事件的特别纪念邮戳,有文字和图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