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蒋廷黻眼中的清朝大员李鸿章是什么样的?
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推动中国的西化。他认为中国抵抗西方侵略有赖于中国的西化,同时中国在东方的传统领导地位也有赖于中国的西化。同治初年,日本维新运动还在酝酿的时候,李鸿章就大声告诫国民不要轻视日本。他认为,中日两国未来国力的对比,必然取决于两国西化速度的对比。蒋廷黻认为李鸿章的论断是最有政治家风度的。
至于李鸿章的治标措施,主要是主张在中国西化未完成时,努力维持和平,广交朋友。
李鸿章无疑是同治光绪年间最伟大的政治家,但也是当时弹劾呼声最高的政治家。如何理解这一历史事实?蒋廷黻是这样解释的:当时大多数士大夫还不肯承认中国西化的必要性,李鸿章的建设事业,如海军、电信、煤矿、铁路、纱厂、招商局、机器厂、兵工厂等,在士大夫眼里都不是根本。这些学者认为中国固有的控制外国人的方法仍然可以使用。他们认为道县时期的失败在人,而不在法。所以李鸿章一生战友和帮手不多,仕途升迁完全靠专制君主的支持。
士大夫一方面反对李鸿章的激进计划,但同时又主张采取强硬积极的外交政策。恰在此时,出现了几个青年文人,如张之洞、张佩伦、陈、、邓成修等。,不卑不亢,他们的文章和知识不差。他们决心反对李鸿章。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每次争细节,都是爱国,呼吁强硬。李鸿章审时度势,竭力运用外交力量解决问题。到1884年中法战争不得不爆发的时候,中国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极力避免了几次大的冲突。
中法越南问题出现后,李鸿章仍然主张继续使用外交力量进行谈判,反对战争。然而,朝廷内外士大夫众多,朝廷只能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徘徊。起初看似讲和,实则暗中帮助刘永福的黑旗军打法军。后来变成了战争和和平,最后变成了正式战争。当时文武不分,张培伦和陈是主战中最有实力的文人,于是清政府派陈辅佐两江军务,派张培伦镇守福州马尾造船厂。事实上,陈与任命两江无关,而张培伦在战争必须爆发时跑得比谁都快,这使他发笑。这充分证明了文人的高调除了拖延国事没有任何作用。光绪十一年春,战争不得不结束,全面失败出乎李鸿章的意料。
第一,韩国贫瘠贫穷,内政不修,经济不发达,让注重贸易的国家无利可图。所以当中日甲午战争不得不爆发的时候,英美法德都觉得自己利益不大,没有积极介入的必要。
第二,中国一直不愿意改变旧宗主国的藩属国观念。韩国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于国防。在国防上,中国害怕的不是朝鲜,而是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以朝鲜为跳板,对中国进行进一步侵略。韩国果能独立自保,中国的国防目标就能实现。光绪十年,德国驻朝鲜总领事向李鸿章建议,将朝鲜变成远东的比利时,由列强共同保证其独立中立。这一提议不仅为清政府所不能接受,也遭到了李鸿章的反对,因为这不符合中国在朝鲜的传统宗主权。经过袁世凯的积极运作,宗主权几乎变成了主权。结果美国舆论一片哗然,反对中国改变朝鲜现状。韩国新派系人物也因对中国失望而有意联合日本或俄罗斯,朝鲜半岛局势日趋复杂。
1894年春,东学党爆发,日本以保护日本华侨为借口,向朝鲜派出重兵。世界各国都知道形势严峻,中国士大夫的兴奋可想而知。他们主张立即动员,主张军事解决。朝鲜一些重要的军政要员多年来一直试图击败李,但失败者为了向外借力,也毅然决然地打起了主战。李鸿章拿到这个问题也交不出卷子,因为过去他假借朝廷之力,强迫各省帮北洋出钱,理由是为日本做准备。甚至在过去,他反对在伊犁、越南等地对俄、法动武,是为了集中力量保护朝鲜,防止朝鲜落入日本人手中。现在韩国局势紧张。如果李鸿章不以强硬的态度对待日本,他将无法自圆其说,也必然失去诚信。李鸿章正处于战争和困境之间。
正当其时,俄国特使卡西尼路过天津,李鸿章临时抱佛脚向俄国求援。卡西尼也觉得如果日本的阴谋成功独占朝鲜,会损害俄国的利益,于是答应了李鸿章的请求,并警告日本撤军。有了俄国的许诺,李鸿章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他觉得日本害怕俄罗斯。随着俄国人的到来,日本肯定会撤军,朝鲜危机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所以他在对日外交上采取强硬立场,拒绝让步,但在军事上没有积极准备,以防不测。他期待不战而胜,期待列强介入。
卡西尼的承诺是不负责任的,俄罗斯的既定政策是不干涉。俄国的真实态度日本早就知道了,所以日本不仅没有退兵的意思,反而加紧进攻朝鲜,逼李鸿章接下战。众所周知,日本人赢得了战争,而中国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失败。这是李鸿章一生职业生涯中最尴尬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