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周文王访问西安的故事怎么样?

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睿智的皇帝之一,被视为帝王最会用人的典范。他的许多治国之道为后人所推崇,即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他的治国之道上,也以善用人著称。周文王在用人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能慧眼识人,人尽其才,知道把这些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政治集团,使商朝和周朝“天下三分,始于两周”,留下了许多成功用人的辉煌范例,其中

从“王文访贤”的典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文王用人之道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以及他用人之道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善于发现人,善于利用长处和短处。

姜子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可以纵横四海,但在“王文访贤”之前,没有人能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在商都拜歌时,商纣王王认为他古板、愚笨、不合时宜,只懂得占卜算命,为了他自己的缘故,想把他抓起来,使他四处逃亡。姜子牙流放回国后,妻子马史认为他连最普通人都能做的小生意都做不好,是“天下第一废人”。跟着他,没有承诺,逼着他写了离婚证,愤然离开了他。在攀西钓鱼时,樵夫吴姬开玩笑说自己笨,连鱼都不会。姜子牙为他辩护时,说吴姬瞎了眼,吴姬居然打了他一拳,搞得他“秀才遇上兵士,说不准”,很尴尬。武王代文王访贤时,姜子牙说:“钓,钓,钓,大的小于小的,就不要钓了!”年轻人周武王不理会周武王,认为姜子牙白发苍苍、苍老、傲慢无礼。他不仅告诉文王姜子牙是无用的,而且还阻止周文王在钓鱼台访问西安等等。看来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处处碰壁,用处不大的老渔夫了。然而,周文王对人很有眼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问题的本质。他认为兴周需要人才,只有人才才能成大事。

商周之间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谁得人才,谁得天下。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西岐要崛起,必须选拔和寻找人才。他还认为,人才不是全才,只要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创造性的工作,就是人才。姜子牙虽然有很多地方不如最普通的人,但自古以来发动战争,治理天下,无与伦比。在这方面,他是千百年来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脚短寸长。”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就没有有用的人,扬长避短就没有有用的人。古人云:“好马可以担风险,耕地不如牛,壮车可以负重,过河不如行船,智者难谋短线,难赚钱,难善用。注意不要要求太高。”深谙长与短的辩证关系,周文王认为姜子牙虽然在很多地方不如最普通的人,但却通晓地理天文。能够帮助他繁荣周朝,灭商,得天下,是他如此向往的天下人才。于是,他挤过人群,亲自到钓鱼台访贤,邀请姜子牙出山,成就了他的传奇故事。

第二,交心,在交谈中加深了解。

周文王也是一个非常坎坷的人。由于他的德才兼备,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望,他也多次受到商的怀疑。他一生中几乎所有的美好时光都是在王寅的监狱中度过的,直到纣王觉得自己体弱多病,对他的王位没有什么威胁,他才被放回西樵。周文王回到西樵后,他知道上帝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但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关于西樵的接班人。他的继任者周武王很聪明,但毕竟年轻,没有经验,容易冲动。他真的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巫师来协助他,否则他将很难担任这个职位。他在国内找了很久,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也很着急。当他听到关于姜子牙的谣言时,他觉得姜子牙是一个巫师,可能就是他要找的人,并吸取了武王西安之行失败的教训。当别人拜访他时,他感到不自在。他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不顾年老多病,坚持要亲自走访,进行采访,考察真相。

周文王到了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后,寒暄了几句后,马上放下了王者的架子,双膝挨着双膝坐在地上,和心上人亲密地交谈起来。很快,话题就转到了用兵治国的策略上,他用连续回答问题的形式来理解姜子牙的治国治军理念。这大概是我们今天干部面对面调查谈话的最早记录。并且根据他们的才能,量体裁衣,努力实现相应的职能,因为大材小用的人会浪费人才,而大材小用的人必然难以担当大任,会给事业造成损失。有人对周文王和姜子牙的这段对话做了认真的记录,这就是《六塔兵法》的雏形。通过这次“面试”回顾,周文王对姜子牙的德、才、能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他想知道却不知道的东西。他很快开阔了眼界,发现姜子牙就是他苦苦寻找的人间天才,后悔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更加坚定了重用姜子牙的决心。这既显示了周文王大胆的一面,也显示了周文王谨慎的一面,揭示了周文王非同寻常的用人之道。

第三,坦诚相待,弯腰触摸世界。

当周文王从商朝逃回西樵后,他从这些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下定决心要兴周灭商。他权衡了一下,觉得自己身边虽然人才很多,但是缺少一个谋划、指挥、指挥全局的指挥员。周文王通过与他交谈,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发现姜子牙很会说话,有知识,有治国之术。他是一个非常想念他的指挥官。当他看到姜子牙已经白发苍苍时,他很不高兴。他自责自己的粗心大意和严重失职,让一个神童在眼皮底下捞了十年,浪费了十年的宝贵时间。人的一生能有几十年!我发自内心的为姜子牙感到难过。为了表达我的愧疚和歉意,我做出了一个感动千古的举动。我亲自下车,弯腰为姜子牙乘坐的马车拉纤,以示坦诚。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点演绎出“808步”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

一个堂堂的国王在马车上弯腰为一个通缉犯拉光纤,他的坦诚古今几个国王都能做到。“没有草木谁能无情?”这不仅使姜子牙在助兴周灭商大业上坚定不移,而且有很好的广告效应,让更多的人才看到是千年难遇的贤人,自然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西樵,使其人才济济,国力陡增,事半功倍。

第四,用人不疑,用才大胆。

通过对姜子牙的细致了解和考察,周文王发现姜子牙是世界上一位德才兼备的天才。他觉得有些人才是贤能的,有些是贤能的,贤能的人可以大胆使用。有德有才的可以监督使用,有德有才的可以限制使用,有德有才的不能多用,而姜子牙有德有才,可以放开手脚大胆使用。把品德、学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分辈分、不分身份,决定不拘一格用人,要拜姜子牙为氏(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兵马大元帅之职),准备放到西樵最重要的位置上。

周文王的决定一经宣布,立即遭到朝野的批评。有人认为姜子牙来了西樵,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一下子就把西樵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上,难免会产生混乱。也有人认为姜子牙来自商朝,但不清楚为什么。会不会是商朝派来的间谍?不仅不能重复使用,还要监控,这给周文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周文王认为,在用人时,不能人为地划派系,搞小团体,不管他来自哪里,都是平等的,一视同仁。只要是出于公共利益,选贤任能,国家就会是良性的。他认为用人的时候要“怀疑人,而不是怀疑人。”不仅要给有工作的人授权,还要把权力分配给真正有能力的下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兴周灭商的行政效率。用人时也要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人才,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增进团结,同心同德,做好兴周灭商的大业。周文王仍然觉得自己老了,而武王太年轻了。时光飞逝,岁月不待人。他应该把自己的目标、立场、权力和责任分配给下属。只有这样,各类人才才能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各归其才,放开手脚,大胆工作,支持人才事业成功,真正形成人才兴周,事业灭商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文王的用人之道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明之君。在他的运作下,西岐君主和臣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努力。所有这些都促成了西齐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而周在商朝末期占据了天下第二的位置,为最终推翻王朝,建立强大的西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西周是在周武王统治时期建立的,但它的基础是在周文王统治时期奠定的。因此,周文王也是西周的实际创建者之一。

由于周文王非常善于用人,所以他不仅受到后世君王的推崇,也受到社会和人民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以姜子牙里的钓鱼台为例。那是姜子牙当年钓鱼的地方。主庙应该是姜子牙,但王文庙的位置最高,建筑规模和层次最大。一方面是因为周文王是君主,姜子牙是大臣。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姜子牙虽然是神童,但遇到周文王这样有知识的人是徒劳的,因为世界上埋没了很多姜子牙这样的人才。千里马多,伯乐少。会用人的人比人才重要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人们在钓鱼台旁边建造了一座更宏伟的王文庙。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这说明周文王的用人之道对社会影响深远。也是对周文王几千年用人之道的最高肯定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