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大的船叫什么名字?
参考:张颖的《中国历史上的大船》
1.有翼战船:春秋时期吴国和中国最早的战船,春秋时期最大的战船。长28米,宽3.6米,可装备91战斗兵人,由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舰已经领先世界,它已经成为中国称霸世界的基石。
2.横舱:是中国隋唐时期特有的船体内部结构。船体被分成多个舱室,这些舱室之间没有通过舱壁相互连接。即使船体进水,也能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舱壁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带动踏板航行,速度很快。这艘船最初在水上战争中被用作快速突击艇。唐宋时期几经改良,成为宋代中国内河的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战功卓著。现代船舶的原型和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都是从这艘船演变而来的。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扩张东部殖民地的战舰。葡萄牙人曾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水师作战。虽然被明朝水师打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震动”了当时的国人。16世纪中叶,这种战船在明代被大规模仿制,因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期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的鼻祖,因外形酷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一个火药桶,由二级导火索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号的试航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也标志着中国舰船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回顾历史,中国的古船曾经称霸世界。有鉴于此,本报特邀青年学者、文史作家张颖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船舶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了石破天惊的感叹:“曾经有像我们这样的大船,它们从日出的远方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来回穿梭。”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与西方并不“相同”,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船今天可能已经成为文物,也可能只有文字图纸的姿态。在炎黄文明的进化中,这些大船留下了怎样的习俗?
1.大船孕育和发展于春秋时期。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可以追溯到攻周时期。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食物和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只有23米长。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龙船”只有30米长,而且与欧洲的多层桨船相比,当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桨,帆也很少。
这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当时中国人主要生活在中原,即使造船也是住在河里。战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一样。他们靠海吃海,争夺海上霸权。然而,当西方的船只在地中海上纵横交错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就注定了:春秋时期的中国人早已确立了自己在建筑技术、冶炼甚至天文历法方面的独特优势。就像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技术上有技术优势一样,任何高科技产业的井喷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井喷也是如此。
2.楼船:汉代的战船有楼房那么高。
汉朝时期,中国造船业“井喷”,正如美国军事历史学家杜普伊曾说:“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地位落到了中国头上。”
代表中国古船此时“新状元”角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朝船。
建筑船是一种和建筑物一样高的大船,外观名副其实。汉代船的船体分三至五层,建筑在船上,故称船。它通常有十多英尺高。例如,孙权的船“非云”可以携带3000名士兵。
在中国这艘大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所谓的“桨帆船”完全成了小儿科。在人力驱动方面,西方军舰是划桨,而中国舰艇是划桨,划桨的效率和推进的速度都远胜于划桨,所以军舰的人力驱动速度要比西方舰艇快很多。在航海控制上,西方人常用侧桨,中国船只也开始使用舵,与外国船只相比省时省力。更大的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号船底是平的,船体是长方形的,不仅可以避免搁浅,而且船体容量更大。另外,中国的船帆抗风浪能力更强,很多桅杆交错排列,可以抑制逆风航行,提高速度。实战效果也比国外好。武器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中国在这两种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也是世界领先的。
中国海军从此无敌。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定的船。
汉代以后,中国造船人最动脑筋的,就是“风力无常”的问题。船造得大了,就不能动了;建的小的时候,不需要刮;慢的时候会耽误事;快的时候会很容易翻。在这种“纠结”中,从南北朝到宋元,中国的造船业突飞猛进。成绩很多。比如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他研制了“千里船”,并试图取消船桨,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脚踏驱动是现代船舶的前身。到了宋朝,“纠结”了很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了原来的活动范围,成功驶向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是我国南宋时期的“大福船”。
相对于中国古代船舶演变过程中各种细节的改造,运程船最大的变化在于两个字:骨架。南宋时期,我国造船业就有了“龙骨结构”的概念。要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就是要用贯穿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一个人有了骨头才能站稳,有了骨头的船才会稳。带着骨头的大幸运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定的船。风帆设计,采用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意识到的。
这种在海上航行的船安全,好操控,自然畅通无阻。唐朝到元朝,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也是当代阿拉伯国家,所以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一样航行。
4.郑和宝船:永乐年间的海上巨人
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福船在宋元时期几经演变,在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的宝船。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是在大福舰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基本的制造原理一脉相承,只是体积更大,工艺更细致,船的操控使用了更轻的平衡舵,可以说毫不费力。除了前所未有的11桅帆,帆布的选择采用了硬帆结构,可以承受更强的风力。靠人力推动,船两边和尾部的尾桨入水很深,相当于现代船上的螺旋桨。当时人踩上去的推动力是最强的。即使没有风也能保持速度。当时,那是一艘全自动控制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艘巨型战舰上的装备也极为先进,郑和宝船的主战武器就是火炮。快速移动的巨型战舰,加上极具杀伤力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中很难有对手。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他只遇到过一次真正的海战: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的海盗头子陈祖义。这群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万余人,邻国纷纷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挑战郑和船队。结果战斗从半夜开始,到凌晨结束。陈祖义海盗舰队五千多人被杀,我被活捉。我所有战舰被击沉,立即全军覆没。
5.明清禁海,斜阳照。
郑和死后,明朝因为下西洋太贵,废除了舰队。天下无敌的郑和宝船被拆毁。16世纪初明朝的海军远远落后于西方。明末抗击荷兰战船的名臣南居易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船“更难助战”。明朝与荷兰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损失惨重,但12艘荷兰战船击毁了70多艘明朝战船。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的围剿下安全离开。明朝之所以无奈被荷兰占领台湾省,归根结底是因为海军实力。
然而,一支舰队出现了,再次捍卫了中国军舰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创始人是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海盗出身的郑志龙积极学习荷兰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都是外国(荷兰)造的,又高又壮。”他接受明朝“诏安”,出任福建副都督后,在螺蛳湾、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建立海上霸权。当时,各国船只必须购买郑的“灵器”才能在日本北海道至南方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上安全通过。明末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的货物出口到世界。强大的郑舰队保卫了中国古代海洋的最后繁荣。
明朝的灭亡使郑舰队的威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郑成功于1661收复台省,在当地建立“郑明政权”,为南明“延平郡王”。在这个时代,郑舰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船”,即长达100余米,配备大小炮数百门的顶级炮舰。这种战舰以中国传统的福舰为基础,同时吸收了西方火力分配技术的优点。其名中的“镇”是由西方大炮改装而成的巨型大炮,重达3000斤。每艘船上,重达一千多公斤的火炮多达二十门。它在当时被称为世界海洋的巨型战舰。
拥有如此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仅继承了郑之龙时代的海上霸权,而且对世界更加通航。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了贸易关系。这是自郑和下西洋以来,中国海军第二次进入印度洋盆地。除了与清朝的战争,明郑舰队还两次与荷兰舰队相撞。曾经在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一艘小船为先锋,驱逐了入侵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第二年春天,一支由20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魅力后,吓得落荒而逃。
清朝收复台湾省后,明郑舰队或被废除,或转为军队,如著名的明郑舰队林,后来作为军队参加了对俄jaxa的战争。后来清朝闭关锁国,废除了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舰艇最大长度只有27米。乾隆年间,英国马加尼代表团访华,回来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军舰就能征服整个中国海。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信守了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