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葬中的傩祐俑数量有多少?
早在汉代,随棺随葬的俑就已出现绝好的样式,成都天炯镇出土的“说书”俑就是其中的精品。在唐代的墓葬人物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歌舞人物,而且多为男性,与乐舞中多为女性的人物不同。这里有四个属于舞蹈音乐的舞蹈人物,其中三个在洛阳出土,另一个已经流失到国外。都是唐代舞俑的佳作,可能都是盛唐的遗物。
从这些服饰各异的女舞蹈俑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服饰五彩缤纷,表情优美,足以说明雕塑家具有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艺术形象的卓越能力。从这些纵情歌舞的舞蹈人物的动态表情来看,似乎即使是为了享乐而被奴役,但他们青春纯真的内心中,似乎依然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出土的三件优秀的舞蹈俑在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期间被毁,只剩下这张原作的照片存在,因为这三件俑出土后很少有人见过。记得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笔者有机会到古代洛阳一游。在当时的教育部门,他看到这三个新出土的彩陶俑感到很惊讶,立即拍照备查。没想到的是,这批彩陶俑在一次河南文物的搬迁中,为躲避日军轰炸而毁于一旦。
在陕西长安附近唐墓出土的乐舞俑中,一批乐舞俑和一批歌乐家、儒士比较有代表性。郑仁泰墓出土的舞曲俑(见前)。应该是初唐的,但四个坐俑中,有两个应该是舞者或歌手,而不是乐师。因为从他们的手势来看,他们看起来不像是乐器演奏者,而很可能是在歌舞的中场休息时坐着休息。突出的是两个跳舞的俑,表现了唐代诗歌中所描写的美好形象,即“舞得美而长袖轻挥,唱得响而歌声高,生意做得清”。
另一组歌唱俑实际上是游的说唱表演。但这种组合,就像最后一组跳舞俑一样,是俑出土后,出于陈列或摄影的需要而故意摆出来的。不可能知道各种人物之间的原始关系是怎样的,所以今天只能阐述俑的个体造型的艺术成就。从这组俑的个体角度来看,如跳舞的歌者,呼之欲出,仿佛听到了动人的歌声。比如整体左侧的一人唱俑和坐在他身旁的六人乐俑,且不论是否是唐代宫廷流行的所谓“坐艺妓”,仅从戏子所透露出的专注神态,就能领略到唐代塑工的才华,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