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有福气。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候选人。

在乾隆二十五年,进宫考试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军部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碧元兄,皇上看你字写得这么难看,也不把纸扔了!”军部的祝重光鄙夷地告诉他的同事薜元。

“没错,薜元哥哥会是个好人,你会替我们俩值班。如果我和重光哥是高中前三,以后我们会照顾你的。”另一个同事,童凤三,附和着这个声音。

只见这个人叫毕元,憨厚地笑着,道:“好,我一个人值班,两个家伙好好准备。祝你成为第一!”

没想到没几天,在军部值夜班,被同僚看不起的毕元,被乾隆皇帝钦点为新状元!

这是怎么回事?

说起毕元,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他24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但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毕元通过边工作边复习的方式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学习,毕远之前两次考试都未能参加。

毕元是做什么的?被选入军部担任军机张静举人。说的通俗一点,相当于在军部当秘书,负责记录档案、审核传达奏章等文字工作。

在清朝,如果人们想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仕途,他们必须通过普通考试和宫廷考试中的两个主要考试。其中,由皇帝亲自评分的宫廷考试最为重要。

考试和宫考每三年举行一次,持续25年,是考试和宫考的“高考年”。毕元和军部的另外两位同事,朱和佟峰,顺利地通过了考核。但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前三,夺得第一名,第二名,探花,还要看接下来在《宫考》中的表现。

进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正巧弼元、祝重光、童凤三在军部值班。

朱和佟凤三认为明天的宫廷考试太重要了,所以他们想回自己的公寓复习,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薜元老实善良,朱重光和童风三跟他商量,让他一个人留下值班。

朱斩钉截铁地说:“我和佟凤三的书法都比你好。我们明天可能会赢得第一名,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做一些准备。你的书法太难看了。即使明天上榜,也不可能在宫考中取得好名次。”他们还说一定会记住他的友情。

当时,在宫考考试中,考官更喜欢书法较好的考生。只要文笔工整漂亮,论文的分数就会很高,即使文章差一点也有望拿到好名次,否则很难拿到优秀。

毕元也知道他字写得实在太差,又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就毫无怨言地留在值班。

朱、童走后,闲着无事。毕沅打开书,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进宫考试。然而,也许上天只是给了他一个艰难的时期,然后有急事来了。皇帝突然下达公文,值班的“大臣”必须及时处理。

这是陕西甘肃巡抚黄庭桂写的一篇关于新疆垦荒问题的《朱批奏折》。

按照清朝的奏折制度,几乎所有的奏折都是经过皇帝批准的,也就是皇帝给这个奏折一个批复。这种经批准的奏折被称为“朱批奏折”。军部“录了一份”朱批的奏章后,原本是还给施术者的,让施术者按照皇帝的指示去做。

毕元收到奏章后,认真抄写了一份,审议中有很多关于屯田的建设性意见,也让他大开眼界。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值完夜班,略显疲惫的毕沅,和看起来准备得相当充分的楚、佟凤,来到了《宫考》的考场。

宫考和中考不一样。他不考八股文,只考时事,就是写一篇时事政治的论文。宫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确定排名和分配工作。

宫廷考试的题目都是由皇帝的阅文大臣* * *决定,拟定若干题目,送皇帝圈定其中一个。第一天,读卷大臣在文华殿临时准备题目,然后提交给皇帝,所以没有人提前知道宫中考试的内容。

宫考的卷子一发下来,薜元先是一惊,然后喜上眉梢,马上开始提笔...整篇文章可以说是大笔一挥。

世界上有这样的巧合。原来宫考的题目是新疆现在的垦荒政策!

昨天晚上,薜元就知道了这份形势报告、提案和皇帝在陕甘总督奏折中的指示,并且他补充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他出示的卷子哪里是临时作文,而是边政大臣和皇帝一起精心准备的“提高边防治安政策”!

美中不足的是毕元的楷书不太好。刚开始排名的时候,阅官不敢放在第一位,而是排在了第二位(也就是第四位)。暂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朱时光写得很漂亮的卷子。

第四天,乾隆皇帝终于在中和殿审完了第10卷。乾隆皇帝看完前三篇,摇摇头,觉得文章缺乏新意。

毕元卷子一查,乾隆皇帝眼睛一亮!这篇论文立意高远,实用性强,既符合我自己的想法,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于是我高兴得手一挥,毫不犹豫地把它钦点为冠军!

毕原的另外两位同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朱重光位列榜单第二,童风三二甲基位列第六。两人后来得知当晚发生的事情时,只能感叹一切都是命运。

楚重光和童风三感叹,一切都是命运。是的,机遇对于人生的方向很重要,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意外。但问题是,凭什么机会你会偏袒一个人?幸运成功的背后有什么必然性吗?

出生于江苏太仓的毕原,小时候家境贫寒。他年轻时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毕元的母亲张躁是娄东有名的才女。冷十子之一,著有《培源堂诗集》。她不仅是个诗人,而且知识渊博。

张躁年轻丧偶,生活不易,但她煞费苦心让儿子读书成名。

在母亲的教导下,毕元6岁就能读《诗经》和《离骚》,10岁被誉为“神童”。

这时,张躁的心里很不安。她看毕元有点沾沾自喜,担心他被人夸惯了。从此,他不求上进,成了一个世俗的钟勇。于是,她咬紧牙关,把年仅十多岁的碧元送到了数百里外的苏州木渎镇,向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东取经,让他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张躁对他的儿子非常严格。即使毕元是这次考试的状元,她仍然不肯放松。在毕沅离京做陕西巡抚时,张躁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写下了54首《荀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辜负其一生的教育,丰衣足食;高薪养廉,庇护家人。”张躁去世后,乾隆皇帝特地赐给他一本御书《景讯科甲》,以褒扬他。

毕元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终身教育。为了不忘慈母的恩情,他特地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景讯堂”,将自己的诗集和诗集命名为“景讯唐吉”。

毕元学习非常努力。沈德潜的学校礼堂里有很多富家子弟,有家人和孩子陪伴,衣食无忧。毕元家境贫寒,只能独自租住在镇郊灵岩山脚下的一户农家。条件很艰苦。所以经常被那些富家子弟嘲讽。

一天,天空下了一场大雪。不一会儿,管雪前的永安桥和山塘街被大雪覆盖,天气非常寒冷。财主的兄弟们搓着手,跺着脚,无心听课。只有毕远一个人坐得很紧,认真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沈德潜向每个人吹嘘说,屈原一定会有所成就。

毕元过了十六岁,母亲为他四处寻亲。但是家里穷,媒体也没人提。就这样,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毕原父亲的老朋友高士奇来看望他们母子。虽然毕家境贫寒,但看毕人品好,学识不差,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他。

毕元娶了高的小女儿后,他们的关系非常好。但高家的另外两个女婿都很有钱,经常拿毕元的穷和老实开玩笑。面对别人的嘲笑,毕元对妻子说:“从今以后,我要愤然读书,一定要带着功名回来,否则不进这个家。”?

妻子以为毕元是气话,没放在心上。没想到,毕元真的离开了家,在湖边租了一间小屋专心读书。有一次连续暴雨,他的小屋都快被淹了,但他还是坐在里面大声朗读。一个渔夫看见了,大声喊叫,但他甚至没有听见。

24岁那年,毕元终于看到了人生的曙光。乾隆十八年,中进士。

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举人只要在吏部登记,就可以成为候补官员。当然最后任命的人很少,一般每年只有几十个人。由于他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声誉,毕渊在28岁时得到了内阁大臣的职位,不久他被调到军部担任军机张静。这样有了一定的收入,就可以养家糊口了。

野心勃勃的毕元当然不会安于现状。他从未忘记母亲的教导,并下定决心要发光发热,完成自己的工作。找工作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相当于“勤工俭学”。

毕渊的学者生涯并不顺利。他通过举人考试后,参加了两次考试,都失败了。但是,他没有气馁,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在参加第三次考试的时候,毕元不仅顺利通过了考试,还一举获得了宫考一等奖,高中排名第一。今年,他已经31岁了。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很多人对这句名言耳熟能详,但在实践中只是祈求好运,对“准备”二字漠不关心。

如果说毕沅在值班时偶然看到了与科举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有一些侥幸的因素,但当我们了解他的求学经历时就会发现,慈母的严明管教,老师的辛勤栽培,以及他自身的努力,让状元的到来是一种“偶然”,却也在情理之中。

古人云:“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做人要勤奋进取,自强不息,诚实善良,品德高尚。毕元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是个忠厚老实,宁愿吃苦的人。不要和同事斤斤计较,这是意外的收获。好人有好报,毕元中头奖的“运气”是他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