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历史沿革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曾是诸侯争霸的分界线。吴楚互相争夺,频频进攻。先属吴越,后属楚,故称“吴头楚尾”。公元前559年,楚国让殷子保率领一支船队沿滁河到达吴国的唐唐(今南京六合)。当他撤退到滁河被称为“高州之关”的地方(今南谯区王赢和全椒县陈谦之间)时,遭到伏击的吴人大败。
秦汉统一全国,分封郡县,江淮属九江郡(曾为淮南国)。在这沧桑中发现了许多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墓葬和文物,印证了、车等地旌旗猎猎的血腥场面,楚汉相争霸王别姬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定远有虞姬墓遗址,其博物馆所藏汉画像石在淮河以南绝无仅有。三国两晋时期,滁河称为“土(楚)水”,现在滁州城一带称为“土中”。三国时期,江淮是魏、吴交战之地,境内多郡因战乱而荒废。曹和魏在江淮地区的斗争对孙吴的都城建业(今南京)构成了直接威胁。吴军断水(滁河)筑“塘”,以水代兵阻挡魏军,吴赤武十三年(公元250年),吴王孙权派兵65438+万,在堂邑(今南京六合滁河下游)筑塘,淹没北路,防止魏兵南侵。所谓“铺塘”,就是把滁河的水变成池塘。
晋朝时,“土中”是江淮的军事重地。西晋咸宁五年(279),晋武帝派六军攻吴,又派琅琊将军攻“土仲”。次年二月,吴主孙皓派遣使臣在土中献玺,“一块石头掉了出来”,宣布投降。石头镇是东吴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当时的“土中”镇是南京的桥头堡。
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征建康(南京)镇将军时,姜鸣统帅杜阳在滁州西南山区避难,计划渡江,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今天的滁州琅琊山是以金元皇帝司马睿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南方政局非常不稳,战乱和政权更迭较多。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南北割据对峙,大体以淮河为界,江淮首当其冲。咸安元年(371),傅桓温在全椒城内击破了王建和张浩军修建的玉桥。太原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三万精兵至白马塘(天长东北),大败前秦军队,定居长江以北。南北朝宋元年(473),设新昌县,辖土中镇(滁州市)。大同二年(536),设谯周。陈太鉴七年(575),将盱眙北谯周迁至土冢镇,改称南桥州。东晋建立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原数百万人口流向南方,其中包括士绅地主和大量劳动力,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随之而来,对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与南朝统治中心建康河一河之隔的“土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变也愈演愈烈。东晋统治者在杜南华侨集中的地区设置了与华侨籍贯同名的州、县、郡和行政机构,这也造成了当时疆域确立的一些混乱。这一时期,土水河流域建设更为频繁,郡县合并,华侨相继设立敦丘、南桥两郡。公元473年,刘崧、慧远元年设新昌县,新昌城(今楚城)成为县城。在随后的100年间,谯周和南桥州相继建立。
隋开帝九年(公元589年),滁州正式建立,州治在今滁州市区,属扬州江都郡。
自隋朝初建滁州至今,已近1500年。滁州的设立虽历经历代变迁,但在唐、宋、元、明、清的统一朝代中,滁州的名称鲜有变化。滁州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市区、来安、全椒以及南京市浦口区的部分地区。濠州辖凤阳、定远、明光。天长属泗州。唐朝时全国分十路,城界属淮南路。唐武德三年(620),复置滁州,设刘清、全椒、永阳三县(三县划归滁州,现辖滁州市区)。李中、定远、赵一(三县划归濠州,治今凤阳县)和天长(划归泗州)。其中,永阳郡设立于景隆三年(709),五代十国时期改为来安郡。天宝元年(742年),滁州改永阳郡,属淮南路、扬州。天宝七年(748),因“钱球节”改为“永远节”,钱球县改名为“天长县”。
唐中后期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天宝元年(11),淮西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领导农民出身的守备起义。起义军将领丁从时率领数千人攻打滁州,杀死了刺史高。光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横扫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灭亡后,经历了5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滁州先归唐末淮南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归南方“十国”南唐政权管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带着徐闻的养子徐志保(原名博士),夺取了吴政权,定都金陵,建立南唐。滁州成为守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修筑刘清关,雄伟险要,扼制南北交通。
柴世宗领导的后周与南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东周贤德三年(956),东周大将赵匡胤率军破刘清关,大败南唐兵马,攻取滁州城。世宗率军亲征,攻陷江淮南唐十几郡,与南唐媾和。后周与南唐形成了隔着长江的南北对峙,滁州成为边疆。柴世宗和赵匡胤,也就是后来的宋太祖,在楚国留下了许多传奇。比如全椒神山寺就有一本《柴王经》。
北宋统一后,分流为一路,宋代有路、州、府、军、狱。监狱位于矿冶、牧马、铸币、制盐地区,军队位于重点地区。监狱和军队大多与政府和州处于同一级别,政府大多位于大而重要的州。各级军官被叫去了解一个政府、一支军队、一个县等等。路在福州上面。城市属于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剑龙元年(960),滁州凌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属淮南东路(淮东);濠州领中坜、定远、赵一三县,隶属淮南西路(淮西)。
北宋统一近百年后,江淮地区再无战事,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一批贤臣先后在滁州任职。道学元年(995)。王禹偁贬谪滁州,善政爱民,深得后世欧阳修的敬仰。王鸥被滁州人称为“二圣”。包拯还做过定远、天长知府。李青五年(1045),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被任命为滁州知府。他在执政期间慷慨朴素,爱护山水,享受人民。寺僧智贤为他建了一座醉亭。欧阳修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散文《醉亭序》,他还在凤山边上建立了一座丰乐阁和一座兴欣阁,并写下了《醉亭序》
欧阳修的《楚知书》是滁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醉翁亭记》使滁州山水名扬天下。欧阳修在滁州期间,吸引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关注滁州,或访欧,或吟诗作赋,如梅、、韩琦、、范仲淹、持不同政见的王安石,以及、苏轼等后学。欧阳修去世后,苏轼应滁州知府王昭的要求,将“二注”写成碑文,刻在石碑上,“欧文苏”二字成为历代传世之宝。
南宋时期,江淮地区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滁州城九次被金兵围困,百姓逃亡,城墙破碎,生产力遭到破坏。与此同时,滁州成了抗金战场。主战派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军、李刚、杨沂中等。,一度沉重打击了江淮金兵,滁州、天长、定远、全椒等地都有激战。大道八年(1172),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府,任其简单安逸的征。他流亡避难,整修市场,发展生产,组织民众训练军队,抵抗游牧民族,对朝上策是“先守河”,再收复中原。辛弃疾还在滁州建有“樊雄亭”和“点尘楼”,写下了“盛缓、滁州行到楼、李韵”等充满收复失地情怀的诗篇。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南宋义军李成率军攻滁州。面对姬子的围攻,周知誓不投降,带领楚军民在琅琊山磨多岭一带建寨抵抗强敌,最终壮烈牺牲。
唐宋六百年间,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与破坏交替进行。
唐初、北宋初,由于新的统治政策和相对的社会稳定,江淮地区的农业、水利、手工业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随着农田的扩大和户籍的增加,城镇形成了规。滁州市的格局形成于唐初。据《军事地理》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城墙上修筑了紫城、雒城、越城;永辉年间(650-655)向东北扩展,达7里,环城258步,呈“申”字形格局,四门皆有城楼。在北宋时期,这座城市被修复和扩大了几次。自欧阳修治楚以来,滁州因名人效应和山水,成为北宋中后期的文化名城。《新唐书·地理》记载“滁州有铜坑”。在琅琊山铜矿的古采矿坑中,发现了隋唐时期的瓷片遗迹。
唐宋时期,南北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北宋末年发生了“得道难”,一段时间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迁移(第一次是在金代)。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一直在南移。滁州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滁河水道连接长江,陆路交通驿道镇守南北,镇守金陵,成为渡江涉水入淮的跳板。
地理区域的特点,往往使滁州成为割据和斗争的战场。“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宋以后,宋金对峙,滁州周边频繁发生军事灾害,往往对经济民生造成严重损害。
元朝建立省制,市界先后隶属江浙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扬州路滁州(辖今城区及全椒、来安两县)、安丰路濠州(辖凤阳、定远两县)、淮安路泗州(辖金明光、天长两县)。朱元璋在濠州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张又率军南下攻占江淮重镇滁州,威胁金陵。14年10月,朱元璋在滁州设下伏兵,击败元朝宰相脱脱。次年,在滁州建太尉太阳穴府,率军渡河攻元军。然后,他欢迎王小明和韩林儿进入滁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凤阳定为中都。洪武三年,朱元璋谥号已故的郭子兴为楚阳王,并在滁州建楚阳王庙祭祀。明洪武六年,兵部在滁州设太仆寺,是管理放牧和饲养军马的机构。使滁州军民繁育牛马。
明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往来于中都(今凤阳)和杜南(今南靖)之间。例如,宋濂,王子的随从,通过滁州游览狼牙山,并写下了著名的诗歌。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在滁州讲学,收了齐贤等一批弟子,影响很大。王阳明离开滁州后,滁州人在他讲学的地方建了一座“阳明寺”,以示纪念。江南才子文徵明父子与滁州结下了许多缘分,在滁州留下了诗词歌赋。陈炼和胡松是一代名臣。南太仆寺少妇冯若愚为保护“欧文·紫苏”,在醉亭建了一座“宝松斋”。
明朝时,滁州为南京直隶州,在南京(治天府,今南京),通往来安、全椒两县。其他县仍属凤阳政府管辖。
明朝末年,崇祯八年(1635),一支由、张、李自成组成的农民军入侵江北,次年正月攻打滁州。太仆李晴觉斯、明朝总督刘大公领兵守城,卢象升领兵助滁州,在城东作战,击败农民军。
清朝实行省、省、州、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城市最初归江南省左布政使司管辖。康熙六年(1667)划归安徽省,凤阳、定远属清末凤阳府。明光、天长属泗州直隶州(今泗县县城);来安、全椒和市区属于滁州直隶州。辛亥革命前后,皖东革命家方绍周跟随孙中山先生,反清、讨袁、起事复辟,革命派活动频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皖东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新思潮在皖东迅速蔓延。1926年,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滁州各地相继成立。16年(1927),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滁州。5月28日下午,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装甲车停在滁州火车站,乘轿子游览狼牙山醉翁亭。民国二十六年(1937),65438年二月,侵华日军占领滁州城,皖东各地相继沦陷。日军在皖东犯下暴行。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在津浦铁路南段和淮河流域激战。皖东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人们用大刀、长矛、红缨枪、土枪决一死战。* * *新四军领导和游击队,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淮南抗日根据地)。、方毅、张、、、刘顺元等人曾在这里战斗过。荷塘烈士陵园和半塔纪念碑展现了烈士们的英雄业绩。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新四军主力向北撤退,坚持敌后游击战,恢复淮南解放区反“清剿”,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迎接全国解放。1949 1皖东解放了。
民国元年(1912),安徽废路、州、州、厅,各州县直属省会,滁州改为滁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7年,北洋政府实行省、省、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内各县均属安徽省槐泗路。民国21年,盱眙、滁县、定远、来安四县设嘉善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行署专员巡察区,其中凤阳、定远属第四区,其余各县属第五区(机构设在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