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断裂带
目前,对澜沧江断裂带的性质和活动方式仍有很大分歧(许志琴等,1996;吴根耀,1991;陈治良等,1998),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要是右旋走滑(吴根耀,1991;陈治良等人,1998)。最近有人认为主要是左旋走滑(段建忠,2000),或者不同剖面有不同的走滑方式(钟等,2004),但第四纪以来断层主要是右旋走滑(段建忠,2000;钟等,2004)。由于澜沧江断裂带延伸较长,在空间上的产状不同,导致对这条断裂带的走向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断层面近垂直,略倾向W(云南省地矿局,1990),在西藏昌都地区倾向SW,倾角一般在60° ~ 70°左右(陈福中等,1983),也有人认为断层面向东倾斜(张沁文等,1983)。王开元等,1983)。根据不同地段断裂性质和特征的不同,澜沧江断裂大致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其中南段不在研究区内,北段和中段与滇藏铁路规划关系密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着重阐述了澜沧江断裂北段和中段的主要特征和活动性。
一、澜沧江断裂北段
澜沧江断裂北段位于德钦县梅里雪山北部,断裂走向由北西向转为北北西向。前人对这条断层的位置,尤其是西藏芒康县的位置的认识,至今仍不一致。有人认为燕京至如梅段位于澜沧江左岸;有人认为燕京至澜沧江大峡谷位于澜沧江右岸,基本上在大峡谷内沿河发育,如梅至N位于澜沧江左岸(邓启东,2006);有人认为燕京附近的澜沧江左右两岸有断层,形成侵入岩体的边界(成都地矿院,2004);在原国家地震局出版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1989)中,也有一条断层穿过澜沧江,位置相当于澜沧江断层。为了确定这条断层的位置,我们进行了更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取得了一些认识。
(1)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侯光忠认为,“澜沧江断裂”穿过芒康县如梅镇老屋村。在《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中,这条跨澜沧江的断裂还延伸到了芒康县如梅镇老屋村附近。通过野外调查,我们发现在西藏芒康县盐井-如梅剖面发育大型玄武岩体(曲子卡乡以北)和辉长岩体(美镇珠卡周围),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围岩岩性为泥岩和砂岩(图5-16,图5-17)。如梅镇老屋村发育灰白色闪长岩侵入砂岩、板岩中,捕获长达9 cm的深绿色辉长岩角砾岩,表明澜沧江断裂对上述岩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图5-16芒康县曲孜卡乡热岗214国道沿线坡层接触关系横断面图
图5-17 318国道芒康县如梅镇下游荣渠口附近纵断面图
(2)曲子卡乡政府所在地澜沧江河谷右岸有温泉出露(照片5-1),最高水温68℃,泉水流量大,温泉中有轻微的H2S气味。温泉主要位于澜沧江弯道凹岸,泉水来自西部雪山。这类温泉的分布可能受澜沧江断裂和玄武岩的控制。
(3)野外调查表明,在芒康县加色丁以西至芒康县以东的分水岭地带发育燕山期超基性岩辉石岩,围岩为砂岩和板岩。同时发现徐中乡西部灰岩与砂岩、板岩呈断层接触(图5-18),接触面呈弧形。在色顶附近还有一个石灰岩与砂岩、板岩的接触界面(图5-19)。
(4)德钦县东南部德威公路的发掘揭示了澜沧江断裂带的组成,显示断裂带走向与澜沧江走向基本一致。澜沧江左岸由砂岩板岩组成的斜坡呈大规模断层面,至少可以辨认出三个方向的擦痕。最新的擦痕为右旋走滑(照片5-2),表明澜沧江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
图5-18芒康县徐中乡康布村黑曲左岸地质剖面图
图5-19芒康县嘎斯丁西部318国道边坡地质剖面图
图5-1曲子卡乡(西)澜沧江河谷右岸温泉
图5-2澜沧江流域澜沧江断裂带(NNE)特征
因为三江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形非常复杂,所以一般认为这一段铁路是一个中长期规划。根据初步规划,铁路线基本平行于玉曲地区的澜沧江断裂(该段又称为“沃木扎-必图断裂”,常作为梅里雪山深断裂的北段)(图5-20);在梅里雪山地区,断层与梅里雪山隧道斜交。根据遥感地质解释和前人研究资料,该段断层走向为N30°W,倾向于SW,平面上呈缓波状,区内发育岩石挤压破碎带、糜棱岩、拖曳褶皱和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具有压扭性。由于缺乏断层定年资料,且断裂带沿线没有Ms≥6的历史和现代地震记录,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澜沧江断裂北部为早更新世活动断层。
二、澜沧江中段断裂
澜沧江断裂中段主要位于未夕县白吉勋南-保山一线,基本沿澜沧江河谷延伸,经罗比雪山和崇山山脉变质带延伸至保山瓦窑以东的澜沧江,被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切割。总体呈南北走向,但略呈波状弯曲,向南逐渐倾向东南方向,断层面近垂直,略向西倾斜(云南省区域地质,1990)。由于该段交通条件极差,很难确定断层的走滑性质。通过遥感地质解译,发现:①梅里雪山至崇山之间存在一条大型线性构造带;②在断裂东侧的羌塘地块,中生代以来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组合有向南扩展向北收敛的趋势,表明整个地块向南滑动。沿断裂带的野外调查表明,未夕路中段J2h地层普遍变质变形。德钦日嘴村附近断裂旁的小构造使中侏罗世(J2)向左移动。在澜沧江断裂东侧的兰坪金曼-土额地区,侏罗-白垩系红层中发育北西向的垂直板块带,由一系列垂直的紧密褶皱组成。在接近澜沧江断裂带时,劈理与断层的夹角为15 ~ 20°,不仅表明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特征,还表明白垩纪以后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在维登澜沧江流域的西侧,断层使第四纪冲积扇向左移动了500米..由于断层断代资料缺乏,且断裂带沿线无Ms≥6的历史和现代地震记录,结合前人工作成果,综合判定澜沧江断层中段属于早中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
图5-20沃木扎-比图断层与拟建铁路线路关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