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的发展渊源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历史密切相关。南京的丝绸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222-280),东晋末年(317-420),经过将军和秦朝的北伐,长安的工人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了很大比例。后秦的织锦工匠继承了汉代、曹魏、西晋、十六国初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锦部,被视为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自元代以来,云锦一直是皇家服装的专用品。到了明代,织锦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丝绸提花织锦的地方特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宁做了20年的织布工。这一时期的织锦种类繁多,图案庄重,色彩艳丽,代表了南京织锦技术在历史上的最高成就。鼎盛时期,南京云锦织造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it及相关行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业。1949之后,政府已投入数千万元对织锦进行修复保护,南京云锦研究院也成功、科学地复制了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翎、妆纱袍”等。但是,织锦还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了解了织锦技术。云锦过去是朝廷专用,或者作为功勋奖励。现代云锦继承明清传统风格,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金、库萨丁(见“妆花”、“库金”、“库萨丁”)。裤锦、裤锦是清代织造后输入内政部“缎库”而得名,沿用至今。化妆面料是代表云锦技术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图案造型简洁概括。大多是四个方向连续排列的大型全图案。还有大型化妆面料(如明清长袍、炕褥、席子等。)完全单一的,适合模式的。色彩丰富明亮,装饰图案常以金线或金银线镶边,并以白色或光晕过渡。1949之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金玲、装饰锦、台布、靠垫等。,满足蒙藏兄弟服装、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和对外贸易的需要。直到2009年,很少有人知道云锦,即使是南京人。关于云锦的书就更少了。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京的云锦》,既能满足观者的好奇心,又能作为云锦研究者的案头书。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称赞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云锦之美”。到2009年底,云锦除了作为高档服装面料和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装出口外,还开发了云锦台布、靠垫、被套、包、背心、领带、挂屏、手机壳、桌旗、云锦笔筒、名片盒等日用工艺品的花色新品种。40年来,南京云锦的研究者们努力工作,逐步恢复了濒临失传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收集整理了云锦图案和图纸,培训了艺人,恢复了失传的“双面锦”、“凹凸锦”、“化妆纱”等品种,仿制了汉代的平纱禅衣、宋代的童子玩桃丝、明代的化妆纱龙。目前,南京云锦面向市场,开发了服饰、工艺屏风、日用饰品等多种工艺礼品和消费品。,受到市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