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汉字因其独特的形象和意义功能,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中国人比欧美人更聪明、更成功的语言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汉字的语素和词汇中,性别歧视的现象更为明显,即汉字中很多贬义词都在女性旁边。据学者统计,《辞海》中发现的女性人物* * *有257个,其中有100个实际上是褒或贬的,有35个是贬义的(包括“奸、淫、妓、婊子、嫖、奴、婢、妒、疑、妖”)。且不说女性身边有很多贬义词,无论褒贬,用女性的话造词都是不公平的。谚语、俗语中也有很多例子,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娶女人,泼出去的水”,“女人无才是德”,“只有小人,女人难养”,“养男人无女儿,必遭报应”,“女人长发短见识”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在造词之初对女性的态度及其演变和应用,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语言系统中的一些单位还会反映一定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比如在封建社会,夫妻之间的地位是非常不平等的。丈夫是一家之主,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地位。丈夫对妻子有很多卑微的称呼,如“泼妇、笨拙、糟粕、妻、妻、妾”。虽然这些封建礼教在当今社会并没有那么严格,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落后偏远的农村,男性仍然称妻子为:“烧饭、做饭、生孩子”,这显然贬低了女性的地位。这一切都显示了汉族伦理观念中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
在语序上,男前女后的语序也体现了汉族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5】如果我们习惯说父母、夫妻、夫妻、兄妹、男女、大姑、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丈夫随女唱、男耕女织、男女不施与受、男婚女嫁等等,反之,就会让人觉得怪异可笑,不为社会语言文化规范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