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的故事和历史

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誉,意思是这里的园林应有尽有。的确,如果今天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级巨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她原本是清代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1709开始施工,1809基本完工,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多次修缮扩建,历时150余年。以前人们所说的圆明园,其实是由圆明、长春、蕲春(后改名为“万春”)三部分组成,总面积347公顷。其土地10000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三个花园被墙隔开;它的前面是万春园,后面是两个平行的园林,左边是圆明园,右边是长春园。圆明园是水景园林,水面占整个园林面积的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直接以水为主题命名。依山傍水,景点140余处,集合了当时江南几大名园的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髓,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画融于千变万化的场景之中。其中50余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名园景点,如“平湖秋月”、“苏堤肖春”、“三潭明月”、“屈原风莲”,均出自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还抄袭名称。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景》、仿庐山的《西凤花》、仿狮子林的《石迷宫》、仿瞻园的《乳源》、仿孤山鹤亭的《赵贺邓》等。,汇集了无数世界名胜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还有一个西式园林景区。最著名的“看水法”是一座西式喷泉、一座鲜花迷宫、一座西式建筑,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何方河上还有一个威尼斯城的模型,皇帝可以在这里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精美的陈设和装饰,还收藏和展示了中国的稀世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宅典籍、钟鼎珍宝、金银珠宝和珍稀文物,浓缩了古代文化的精华。1860和190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洗劫焚毁。

1860 10 6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在十月的秋风中,我们不禁感慨西郊园林艺术的典范——圆明园的古典园林之美。正如英国随军牧师当年所说,“你必须有一个诗人、画家、艺术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有才华的人来描绘风景,给你一点想法……”抢劫后留下的惨烈废墟在20世纪迎来了无数哀悼者,引发了人们的遐想。

——法国作家雨果称赞花园是东方艺术的奇迹。

北京西郊风景如画,不仅有绵延数百里的青翠山峦,还有山间的流动泉水,从东南平原流下,汇入昆明湖等著名江湖。辽金至明朝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先后在此建立了许多园林和离宫。满族皇室在隐居东北进入中原,定都北京后迷恋上江南美景,并从外国传教士那里学习了一些欧洲的豪华建筑(可惜他们对其科技文化不感兴趣),决定将已知的世界美景融入皇家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焚毁于1860年,至今已有151年。几代清朝皇帝花费了世界上大量的金钱和物力来建造这座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故又称圆明园。三大园林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大850亩。园林周长10多公里,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建筑面积。三园景点100余处,无数的台、堂、阁、亭依山傍水。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景点,并大胆吸收西方的建筑形式,产生了一批中西合璧的“西洋建筑”。中国园林可以称之为景观与建筑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以建筑为主的西方园林,也不同于以景观为主的日本园林。圆明园有中式、日式、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它的名声早已传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有许多珍本书籍、名人字画、丁仪礼器、金珠和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给巴特勒船长的信中这样描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个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像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样。

——英法联军为了吓唬清帝,抢劫之后把整个花园都烧了。

如今,人们来到圆明园遗址,所能看到的只是依稀可辨的石头地基、曲折的水道和小路。只有大水法和元英观的几根柱子还立在那里,俯视着废墟和瓦片,像一座丰碑。

是英法联军造成了这场灾难。法国作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这一由他的国家和英国制造的暴行,他说:“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一个强盗叫法国,一个叫英国。”

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要求开放更多租界,向北京派遣使节。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在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拿破仑三世执政的法兰西也派兵入伙瓜分战利品。1860年9月,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进逼北京城下。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数万守军退守在城墙内(也就是现在的二环范围内),留下郊区被侵略军掠夺。65438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数刀枪不入的清兵一战大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尽。看到宏伟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立刻开始疯狂掠夺。紧接着,盟军司令部发布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000多名英法官兵来来往往,争先恐后地入园,全部满载而归。

经过几天的劫掠,英国垄断者二进提出:“只有火烧圆明园最可行...这会让帝华受到最大的震撼。”英国首相大卫·帕默不仅对此表示同意,还说,“如果北京宫也受到同样的待遇,我会很高兴。”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开始了。

10年10月18日,在这个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灾难性的一天,3500名英军士兵手持火把再次进入圆明园,四处点燃。园中300多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巨大的宫殿在火焰中升了三天,烟和月亮还在继续。真的可以说“一把火炬毁一座名园,千古留山河恨痕。”

圆明园被烧后,英法联军威胁清廷,如果不屈服,就要进城烧宫。腐败无能的满清统治者立即签订《北京条约》,割让土地进行补偿,换取侵略者撤退。

——圆明园灾难后出现的洋务运动,带来了民族的觉醒和进步。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悲剧。从历史进程来看,这场被打落后的惨烈灾难,震惊了中国有识之士。灾后第二年,也就是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成立,但国家“自强”的目标却因重重阻力而迟迟未能实现,圆明园本身乃至整个北京和中国都继续遭殃。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建筑遗存还比较完整。清廷30多年来仍将其视为戒备森严的禁园,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程。同治、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经常去参观。只是因为内忧外患,清廷财力不足,只能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无力打理。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不仅颐和园被洗劫一空(后于1903年恢复),圆明园遗址也被彻底破坏。由于园林管理组织的逃避,公园里的闲散旗兵和流氓流浪汉开始偷建材。民国年间,废墟更是无人问津。各派军阀甚至很多有钱人都来这里搬运石头建墓修园。这二三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被盗马车,残园成了“石头院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才得到保护,近年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可悲的是,百年来,侵略者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长期在欧美市场展出和销售。直到1987,才有纽约市场拍卖圆明园喷泉钟等物件的报道。无情的事实表明,中国人民,所谓的“西方文明”传播者,在中国土地上是如此的野蛮。圆明园的灾难也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自尊和自强意识,试图摆脱被西方歧视的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穿越时光隧道,人们会看到无数金碧辉煌的宫殿,比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阿房宫等等,也可以一次次悲伤地见证燃烧成灰烬的火焰。耗尽人民脂肪和人民精华的建筑随着战争的毁灭而循环,构成了历史舞台上的燃烧景象。我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艰难而脆弱的循环将会结束,所有辉煌的文明成果都会原封不动地留给后代。

明园虽然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殆尽,但整个园内仍有不少建筑遗迹。至少在1870年,西洋楼的部分建筑还是完整的,同治年间在园区内有一次中国建筑的大规模重建。那么,是谁彻底毁了它?

火劫:联军、土匪和筛土贼

英法联军疯狂洗劫圆明园时,无数土匪参与了抢劫。英法联军选择了最值钱的东西去抢,土匪掠夺了剩下的精华,王捡了委员会遗弃的零碎,连看守花园的太监也趁火打劫。容易得到的贵重物品很快被收集起来,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和掩埋在尘埃中的精美珍宝上。他们拿起扫帚和簸箕,在花园的中间道路上飞沙走尘。守园的太监和士兵称他们为“筛土贼”,有时还有一句话:“筛土,筛土,永不苦”。幸运的是,此时大楼没有受伤。

劫木:圆明园变成木炭厂

八国联军1900入侵北京,西郊园林再次被洗劫。这一次,清政府彻底失去了对圆明园的控制,趁火打劫的民众不再满足于掠夺洋人的剩余财富。他们把劫火后花园里散落的楼房、柱子、木桥堆锯下来,用大绳拉下来,花园里的树和树也都被砍倒了。当时清河镇的木材堆积如山,贸易繁忙,而园区内有很多木炭厂,所有的树枝和树根都被烧成了木炭。

石头劫:卖石头也能发财。

民国初年,像灯笼一样变来变去的军阀,都把圆明园当成取之不尽的建材场。溥仪时期的档案里留下了许多无奈的记录:“士兵们每天用10多车在花园里拉太湖石。”其实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里记载的严重。徐世昌拆除了圆明园明春园和景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除了安佑宫的围墙和园内西楼的石头。从此以后,圆明园遗址里所有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顶瓦片、墙砖、石条,到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都被收集起来,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将此称为圆明园火烧劫后的“石劫”。

土劫:御花园森林种水稻

至此,圆明园已被火、木、石洗劫一空,建筑、树木、砖块全部消失。它的悲惨命运结束了吗?还没有!它还得经过最后更彻底的“土劫”。在宣彤的尽头,当地的旗人在公园里的宫殿遗址上建造了房屋,面对着以前的皇家花园。1940以后的日据时期,北京缺粮,所以奖励开荒。此后,农民陆续入园在屏山填湖,开荒种稻。圆明园,一个清初苦心经营150多年的湖光山色的胜利,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