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理论中的人性与社会基本结构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它决定着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式。同时,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生活的这三个领域构成了一个整体。为了恰当地解释轴心时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变化,我们必须首先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释这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然后我们才能将其作为解释这种变化的方法论框架。人性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灵性的统一,用以解释轴心时代的内在动机问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人性即基本需求决定的。但是,人性有三个维度:生物性、社会性和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看作是由这三个维度决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领域。

人作为个体是有限的存在,这种有限性决定了他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在需求中,有一些根植于人性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基本需求,是对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秩序和人生意义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它的本性。如果这些需求不能得到最起码的满足,人类的存在将是不可能的。

人性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结构。这个矛盾就是人性中生物性和超生物性的对立。人作为生物的存在,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或自然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生物性或自然性注定永远构成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关键的维度,永远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人不仅仅是生物性的存在,因为他有自我意识,所以同时,他也是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意识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之所以有意识,是因为有了意识的物质载体——语言符号。否则,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不可能的:“思想只是一种没有文字表达的无定形的、模糊的东西。”广义的语言是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规范化、普遍化、客观化,使之成为可操作、可交流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得以实现。活动的本质特征由其中介决定,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由语言符号决定。狭义的语言,尤其是文字,是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毫无疑问,社会性构成了人性的第三维度。人的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不能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只能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到时候,他必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太空中,他必须和其他人组成一个团体或组织。但光是一般的社会性还不足以使人成为人,因为蚂蚁、蜜蜂等许多动物也过着群居生活。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有文化内容的社会性。因为人是具有高智能的灵性存在,而这种高智能和灵性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维度,人的智能和灵性就只能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这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现实。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人类的智慧和精神才能得以实现。文化不仅是智力的实现,也是智力活动的方式。

人性的三个基本维度,即生物性、灵性和社会性,是人性最普遍的规定。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贯穿于任何历史形式的社会。这种以任何历史形式存在的普遍的人性,决定了人类生存的最一般的或最基本的条件,即人类生存的最一般的需要或要求。人类需求的满足与普通动物有本质区别。普通动物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而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生产间接满足。不言而喻,人的生物本性决定了人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与人类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这种第一需求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或者更概括地说,就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构成了人类活动的第一领域,是人类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第一需要,即物质需要,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是“人们为了能够生活而每天(现在就像几千年前一样)必须进行的历史活动”,是“第一种历史活动”。这是“从物质实践中解释思想”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而“过去所有的历史观要么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要么仅仅将其视为与历史进程无关的附带因素。”

人性的社会维度所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是无法自然实现的,也必须通过相应的人类活动来实现。毫无疑问,这个活动领域是一个广泛的政治活动领域。政治活动是专门产生社会秩序的人类活动。

物质生活资料只能为人类生存提供生物保障,社会秩序只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不足以使人们以人的方式生活。因为人类不仅是生物,社会人,也是精神人。为了保证人们能够在精神文化意义上生活,我们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生活的意义不是舒适的,它需要人类通过文化活动来创造。但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不可能是任意的,是受社会和时代制约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本质上是满足自身对生命意义需求的精神生产活动。

生物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缺一不可,* * *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满足人类三大基本需求的三项基本活动也是缺一不可的,* * *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这三个活动领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