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时代的媒介——虚拟现实就是现实。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上各种媒体的特点,它们带来了哪些新的传播标准,或者说麦克卢汉所说的“信息”?
根据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观点,书籍可谓是人类智慧的最佳载体。很精辟,很克制,很有条理。在印刷术的加持下,它一个劲儿地浓缩思维的精华,用严谨的措辞和合乎语法的句子,让后人的理解不含糊。从作者的写作到读者的阅读,知识被编码和解码,完成了传播。书籍的这一特点甚至会影响人的口头表达,使口头写作生动起来,与人交谈讨论就像听书一样。
报纸作为一种媒介,把个人控制之外的世界带到了睫毛上。阅读不再是精心选择的主题和流畅连贯的思想,而是对碎片化信息的被动接收。这种新的尺度让个人生活中可以接收到的信息量瞬间爆炸,就像依靠露水的树苗突然被移植到肥沃的农田里。人们兴奋地吸收这些新鲜而丰富的信息养分。同时,“知识”也变成了需要深入思考后才“知道”而不是“理解”的东西。
进入广播时代,人类接受的媒介有了新的尺度——听觉。相对于学习单词的努力,理解单词几乎是一件零门槛的事情,所以广播的远距离传输不仅丰富了可以接收的信息,也使理解信息变得更加容易。闭着眼睛听广播,或者边听边做其他事情,这种无视觉的媒介给我们一种随时可以“多线程”的错觉,人类同时可以接收的信息量多一点。
邮递员眼泪控诉的电视时代,“影像革命”让视觉和听觉完美统一,把前面地里种的树苗扔进了小池塘。人们被小屏幕上无穷无尽的移动和跳跃图案所吸引,沉浸在这个世界的场景中。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很少用冗长的话语说话了,说话时舌尖上出现的小星星也少了。
时间再次跳跃。电脑和互联网让小池塘里的树苗落入湍急的河流。每时每刻产生的无数信息都与不断搜索信息的人相关联。人们逐渐开始认为在搜索引擎里找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大家在搜索结果里说的都是真理。人对信息的依赖就像一个胖子吃了东西不马上吸收排泄。为了弥补肚子里永远的空虚,他不加选择地接受面前所有的食物。
随着电脑越来越小,小到可以单手握住坤,手机的“手”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一方面,是“移动的手”让信息随时随地被召唤。另一方面,“手动”也使人与信息的交流更加多维、更加丰富。渐渐的,手机成了我们获取信息的第二大脑,表达感情的第二声带,探索喜好的第二自我。
回过头来看,每一次媒体的变革,都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更丰富的信息形式,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自由。媒体的进化正朝着“在场传播”的方向大步迈进,没有回头。但要实现真正的“临场交流”,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想想我们在现实中与人交流的经历就知道了。我们要在特定的场所和环境空间里,无延迟地同时接收和传递思想,同时要能够感知和影响对方和客观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是时间同步的,语境一致的,深度参与的,所以我们能获得最深的沉浸感。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VR时代的媒体想给我们带来什么?
VR的要素是全景视觉+互动内容(内容或情境)。无论VR头显如何发展,VR手柄如何怪诞,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人类全视野、实时、视网膜分辨率的视觉体验,以及人体所有触觉感知器官的肌肉体验和肌肉记忆。如果这个还原足够逼真,人脑就会相信这一切的真实性。
哎,这个时候你怎么不冲过去抱抱她,告诉她你一切都会好的。
但是,这个时候,你只会抱着一团空气。
这将是VR带来的新的“现场交流”。因为视觉容易恢复,而触觉很难恢复,在这种交流中,我们逐渐接受了身体感知的不真实感,转而更专注于处理华丽的视觉信息,忽略身体感知,甚至忘记了现实世界中的肌肉记忆,转而把手柄传达给你的感觉当成真实的触觉。
“所见即所得”,我们终于成为了真正的“视觉动物”。
视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