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岳麓版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的历史时间线索?

目前,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中的高中历史教材,将“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的格局改为三册必修、六册选修。三册的必修内容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选修书籍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顾”和“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其他几本流行的历史教科书也大同小异。我觉得这个系统的好处不是没有。网上能找到的对这套教材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我就不必赘述了。但在我看来,这本教材的缺点远大于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体系跳跃性大,逻辑性差,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生难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比如这是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课1的目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民主的趋势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我在学历史的时候,老师教我看目录,说目录是一棵自然的知识树,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知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现在这个目录,最大的特点就是章节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为什么《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后?只是为了简单的对比?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民主思潮”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解放战争,第五单元开始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不是时空错乱吗?第七单元讲了新中国的外交,第八单元只讲了冷战,两极格局等等。这不是因果倒置吗?

看选修课2的部分目录(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和国王之间的斗争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运动

美国独立宣言

第二课法国人权宣言

第三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构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二课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美国代议制共和体制的形成

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和专制力量的斗争

第6单元现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和反对专制的斗争

同样,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简单的同类合并,英、美、法、中纵横交错,很难找到清晰的时间线索和章节间的因果联系。没有基本线索,历史还能叫历史吗?

据说这还是一次修改的结果。以前的制度看起来比现在的更荒谬。

第二,制度孤立地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

在共时层面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但目前的教科书却不得不强行分离,造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后果。

很多政治现象都有其经济根源,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显然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结果,但必修1讲资产阶级革命,必修2讲新航路开辟。再比如经济改革失败,但必修1讲苏联解体,必修2讲苏联经济改革。政治运动往往有思想文化背景,但也难逃被割裂的命运。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分别出现在必修1和必修3,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是如此,简直令人费解——这些内容怎么能分开讨论呢?怎么才能分别说清楚?

有些知识是重复的,比如欧共体,因为是政治经济联盟,所以1强制讲一遍,2强制再讲一遍。再比如蒸汽机,它不仅推动了工业革命,也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所以,强制说两遍,强制说一遍…

必修3据说被嘲讽为“最不像历史书”。其实道理很简单。在目录中,我们只看到了一堆毫无关联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完全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当然,我们越说越虚!

第三,政治、经济、文化分离的体制,把一部完整的历史分割成了碎片,为了迎合这种“三分天下”的体制,大量无法被这种体制所包容的知识,被无情地当作下脚料抛弃了。

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两次世界大战,更不用说;日本明治维新,就更不用说了;拉美独立运动,不要说话;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要说话;美国内战,更不用说...

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文景之治,光武之兴,八王之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天宝危机,陈桥兵变,靖康之变,靖南之战...都没有提到;均田制,租值调整制,两个税法,一个鞭法,均田亩...不说了;匈奴、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女真...不要谈论...

这还是历史吗?这还是历史吗?

去年北大自主招生历史试题中的“东北改旗易帜”、“自由法国”、“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如果放在五年前根本不难,但去年很多考生对此不知所措,只是因为现在的必修课中没有提到...

这就是很多人说的所谓的“注重能力”吗?注重能力应该以忽视知识为代价吗?没有知识和空谈能力有意义吗?

第四,在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的情况下,不学无术无异于学跑,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历史基础,那么直接进入这个专题历史体系,根据每个专题重新整合已有的知识,以全新的视角学习历史,也是一件好事。据说今天高中历史课本改成这个样子,是为了避免和初中历史课本简单重复。但事实恰恰相反。从现状来看,初高中历史教育严重脱节。都说初中的教材也在改,但是改革的方向是“年轻化”,而高中的改革是向高端方向发展,完全相反。更可怕的是,由于中考没有历史科目,初中的历史教学几乎荒废,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连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没有。去高一班问“什么是安史之乱”“工业革命”。根本没几个人知道。这样的知识背景,怎么能直接从专题学习中学习呢?最可怕的是,这些零碎的题目也是理科生要学的。如果按照旧的体系学习,即使学得不好,脑子里也能有个大概的线索和基本的常识。现在吗?只剩浆糊了!

其实我对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目录并不陌生。上面每一个小题目都是旧教学体制下第二轮复习的特殊内容。但是新课标实际上把第二轮复习改成了第一轮学习(注意是学习,不是复习)。这种改革方式有一个本质的前提,就是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在历史科目上必须具备过去高中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实际上还差得很远!显而易见,专题研究必须有良好的一般理论基础。旧课标下的第一轮高考复习,是反复巩固基础知识,然后才敢进入第二轮专题历史的复习;即使是北大历史系,也要用中国古代史、世界史通论等基础课,才能进入专题学习。不仅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的学生没有文学史、哲学史基础,专门做研究根本不可能。但是,这套教材的编者就是有这个勇气。显然,他们高估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极其尴尬的局面,教学和复习质量严重受损。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讲授一个政治制度问题时,总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经济,比如文化,到底要不要讲?再说吧,影响进度,之后还反复;我们不谈这个了。很多现象解释不清楚,就随它去吧,不是问题。高考复习的时候就更可笑了。在第一轮复习中,北京各区会按照旧教材体系重新整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在第二轮回到教材中进行专项复习,和旧体系的顺序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第一轮复习夹在专史的学习和复习之间,强度大大减弱。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旧制度的科学性和新制度的荒谬性。

那要不要回到旧体制?很多人认为回不去了,回去就是倒退。我觉得回去比现在好。旧教科书确实有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意识形态,而且从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已经非常成熟,线索清晰,兼容性强。新课标教材呢?原本成熟的体系正在分崩离析,思想问题却趋于强化——请看现在的三本必修教材目录,是不是有点像政治教材?

有人说,专史好就好,要坚持。我说,你可以坚持,但有个前提——请把小学和初中的历史教育提高到和数学同等的地位。很多人看到就开心,心里说可笑。如果这种想法是荒谬的,那么新课标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荒谬性就必须加倍。在不动高中专史体系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才能顺利进入专史学习。前面说过,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几乎是荒废的。有多少人关心中考不考的科目?政治还是中考的科目,让历史苦不堪言。最不能容忍的是,听说很多学校三年级就把历史课改成英语课了。我说,你不能把历史课改成英语课!这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别让我知道以后谁还敢这样调课!我想知道我非要揍他一顿,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

有人说,不就是一堂历史课吗?至于这么生气?我说,至于嘛。语文和历史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立国之本。这两个教育做不好,后果更严重,就是亡国灭种。中国教育,就课本而言,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教师的素质问题(这又是一件让我怒不可遏的事)。至于历史教育,情况就糟糕多了。让这种儿戏课本过关,真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错误。

与教育改革的大专家相比,我是一个纯粹的门外汉,我说的话大概无足轻重。即使能改变现有的局面,无论是高中教材回归旧体系,还是初中加强历史教育,肯定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那么对于新课标下学习文科,努力有所作为(比如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克服这种教材的弊端,把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我觉得应该尽早看几本像样的历史书。如果能找到人教版的旧教材,当然很好。还可以看斯塔夫里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李侃的《中国近代史》、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等经典历史教材(以上教材都是北大本科生用的,最适合准备北大自主招生),以及高质量的历史书籍。